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混沌、得到、湖畔、高山 这些“大学”到底在教什么?

时间:2019-10-17 06:26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大学”的定义正在发生改变,但却并非通过高等教育领域内提倡多年的“大学改革”途径。我们文章的主角也并非南方科技大学这样突破传统的高等学府,而是一群发现职场人士和企业家学习热情的教育机构。

  这场自下而上的学习运动早有迹象。成立于2015年的混沌研习社最早发现这个市场,他们把目标学员定位为早已步入社会的职场人,2017年正式更名为混沌大学;2018年炒热了知识付费概念的得到干脆成立了“得到”大学,每年招生数达千人;另一部分机构则瞄准了企业家,比如成立于2015年的湖畔大学,以及成立于2016年的高山大学,每年招收数十人。

  “现在市面上的学习产品大多青睐商业人群,但其他行业的人离开学校后想要实现自主教育,很难找到合适的课程和有归属感的群体,原来八九十年代中国还有夜校,后来消失了。”得到大学教研组负责人蔡钰对《第一财经》杂志说。在她看来,填补这部分空缺就是得到大学的创立初衷。在招生面试环节,职业上的跨界和多元就在关键词之列。已经招收的近3000名学员中,分布着监狱管理员、医生、教师、公务员、居委会主任等职业。

  来新式大学求学的人,除了要支付几千到几十万元不等的学费,还要经过提交简历、面试等环节,所学课程也并非传统大学的知识体系,而是各有特色,比如思维逻辑、通识、企业家精神等。在校期间,学员不仅要完成课时学习、小组讨论、毕业论文等环节,还要接受辅导员的督导——这些设置确实给人一种重返校园“回炉再造”的感觉。

  这些新式大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大学,而是几年前的知识付费热潮的一种延伸。

  2012年线上音频课兴起,罗振宇、李善友、吴晓波等知识类KOL,为走出校园多年的职场人士开辟了一个学习途径,渐渐地“学习”成为社交网络上一个新的人设标签,随之诞生的还有一个互联网运营新名词——社群。如今机构将这些热爱学习的人进一步筛选,将他们发展为新式大学的用户。比如成立于去年的得到大学,起初只是得到App内部孵化的名为“个人武器库”的线上专栏课程。

  新式大学同时还催生了一个职业群体——新式讲师。“以前我在企业里做品牌,现在我是一名创业者兼讲师。”李云龙说道,2018年他通过选拔成为混沌大学的一名领教,主讲“增长思维”和“创新思维”,同时也在吴晓波频道等机构授课。

  作为“罗辑思维”最早一批听众之一,李云龙受到知识付费向新式大学演变的启发,创办“增长研习社”,如今已有20多名员工。他研究出一套自己的教研体系和方法论,还写了一本名为《增长思维》的书,而讲师和作家的身份是此前的他没有想过的。

  “现在我们不再单纯教人如何实现企业的增长,而是沿着做学校、做教育这条路往下走。”李云龙说,如今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与新式大学相关的业务上,一些B端企业的定制培训会交由公司其他员工负责。

  此前,职场人想要在不脱产的情况下进修,通常只有两条道路——读MBA等在职学位,或者参加公司组织的培训项目。如今新式大学成为一种选择。不过,在同样付出物质成本和时间成本的前提下,这段经历并不能为学员们提供学历证明,也不能直接促成职业晋升,那他们入学的动力究竟是什么?而这些大学又是以何种方式将这样的动力变成一门生意?

  不是能不能成功,而是会不会思考

  混沌大学的创始人李善友曾就职于摩托罗拉、搜狐等公司,先后在中欧商学院求学、任教。2014年李善友创办创新学习社群“颠覆式创新研习社”,一年后更名为“混沌研习社”,这便是混沌大学的原型。

  与此前教授成功学的碎片化知识付费不同,混沌大学教的是“思维模型”。在混沌大学中,几乎所有的课程都基于李善友提出的“哲科认知思维模型”,包括第一曲线、第二曲线、分型创新、边缘分化等,针对这些模型的不同程度延展,混沌大学又被分为创新学院、创投营、创新商学院等课程包,价格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