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银行是如何逐渐丧失转型动力的?

时间:2019-10-14 11:15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作者:赵建(西泽资本(香港)首席经济学家,济南大学商学院教授,西泽金融研究院院长,曾担任青岛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平安银行研究中心主任);来源:西泽研究院。本文系作者授权转载。

  作为银行的管理层,作为顶层设计者,最近五年经历了那么多的市场洗礼和监管洗礼,可能改革的初心已经消磨殆尽。下一个五年路在何方?

  1

  短短五年,为什么从转型的理想主义

  变成了消极守成

  我看到了最近十年,中国的商业银行是如何从改革转型的理想主义者,逐渐变为明哲保身的“守成人”。曾经怀揣着改革转型理想的银行人,如今似乎只满足于别出风险、保持现状和得过且过。

  这或许就是一种成熟。归来仍是少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万历刚上台的时候,也曾想励精图治,变革中兴。多年以后也变成了守成维稳的现实主义者,最后干脆躲在深宫里自己捣鼓仙丹。

  这就是现实。做战略要认清现实,这是第一步。然而又如何在理想和现实中平衡,你不能没有一点梦想吧,没有梦想你怎么给股东讲故事,怎么凝聚员工的向心力,所以你还是要以转型者的身份出现。这便是战略哲学,是认识论的问题,是建构论还是宿命论的伊壁鸠鲁二难。

  今年一季度大家的业绩还不错,有些还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速,但在实体经济异常严峻的形势下,这样的增长显得有点魔幻和悲怆。

银行是如何逐渐丧失转型动力的?

  ——别人家的银行都是强顺周期,我们家的银行却是强逆周期。这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最具有特色的地方,体现了我们强大的逆周期调节能力。

  这也是现实。谁也难逃气候的变迁。还记得五年前有个分行行长喝多了跟我说,这些企业挣得钱都给银行了,它们就是在给我们打工。说完哈哈大笑。我问那他们还贷款干什么?分行长说,贷款了可以多活几年,不贷款马上就完蛋,看看能不能熬过这个周期。

  后来,这个企业当然没熬过去,这个行长也没熬过去。在L型经济的一竖里,隐藏着实体经济残酷的寒冬,也隐藏着那些贷款给民营企业的银行的寒冬。不是银行不想贷款给民企,而是已经受过伤痛。那些疼痛的记忆,已经成为潜意识里生长出的保护性反应。

  后来银行明白了,还是要抱紧政府和国企的大腿,这是银行在既定风险偏好下的内生选择。泛政府金融,撑起了银行资产负债表大半个江山。其次就是泛同业,抱住金融信用,交叉持有,互相拆借,金融机构风险总不会大吧,政府肯定会兜着。好在有同业三分之一的限制,好在有资管新规及其一系列文件,否则银行的影子和影子的银行可能会无限膨胀。树能长得了天上?

  经济周期和监管气候的凛冬,改变了银行过去一贯的战略逻辑。咨询公司原来的战略模板都要扔到纸堆里,银行业浪漫主义时代已经过去了,要回到现实主义。理解中国,不理解江湖之远和庙堂之高,恐怕不是一个合格的战略规划者。所以下一个五年规划,需要好好反思一下。

  2

  一季度的业绩回暖不可持续

  转型改革的初心已经消磨殆尽

  其次,我要谈谈今年一季度银行的业绩为啥表现这么好。有些上市银行的利润甚至百分之二十几的增长。银行的业绩拐点来了?如果拐点来了,寒冬熬过去了,就别转型改革瞎折腾了。转型的目的是为了啥?

  想多了,不存在的。这只是个脉冲。我在多篇报告里已经写到过,所谓信用脉冲,只是暂时的一竖。信用复苏已经被四月份的数据证伪,银行二季度的数据一定也会降下来。

  银行业绩的评估,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程来讨论。

  微观方程可以简化为“规模 x 利差 - 不良”。宏观方程简化为“货币政策(利差)x 信贷政策(规模)+ 经济周期”。

  很显然,第一季度对银行来说是皆大欢喜的,每个变量都充满了正能量。规模不用说了,一季度早放款早受益,政策部门集体发声鼓励信贷扩张,贷款出现了迅猛增长,表外也出现了明显的增长。利差也不错,宽松的货币保持低位,自营的债券出现了明显的浮盈,计入当期利润后与去年同期相比肯定会有大的起色。所以,一季度银行的利润出现了显著反弹,以至于好多银行加大了不良的核销和拨备。

  但是不要被假象迷惑,要知道银行业务可不是一般的企业业务,存在着一个时间上的错觉,或者利润确认的错配。最主要的一个表现是,当期的信贷投放实现的净利息收入,可以立即形成快速增长的营收,但风险往往在一年或多年后爆发。这种利益在时空上的扭曲,造成了人性的扭曲。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