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真记者被假记者骗走五六万,朋友圈人设有多可怕

时间:2019-10-14 11:04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10块钱改的了朋友圈定位,改不了你的内心世界。

  10月11日,公众号“达摩克里斯之城”爆料了一件记者集体“被骗案”。事情的起因是一名人民日报的记者在微信群里提起,自己被一个自称是人民网的编辑借了钱。这一聊不要紧,好多记者都表示自己被这个人借了钱。 

  最后发现,这个人不仅是个假记者,而且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子,居然有记者被骗了五六万! 

  这个骗子是怎么伪装成记者又骗过了一群专业记者呢? 

  据悉,这位自称人民日报朱翔宇的人,经常在朋友圈转发人民日报相关稿件,并且带有人民日报大裤衩定位。除此之外,他还敢于在各种线下媒体活动露脸,和其他记者打招呼,攀关系。 

  不得不说,朋友圈人设有时候就是别有用心,小到高档餐厅吃一顿饭,大到上万金额的行骗。 十一假期,国内景区人头攒动,出国游的也不少。出趟国,难免会发个朋友圈秀定位。这不,假期一结束,媒体就爆料,朋友圈定位也可能是“人设”的一部分。 

  10月9日,据澎湃新闻报道,某电商平台提供修改朋友圈定位服务,全球定位最低10元。客户只需编辑好图文后提供个人信息给卖家修改即可。 

  有商家称,国庆假期购买“各地”服务的客户都有,一些商家还会提供旅行素材,使定位更加逼真。 

真记者被假记者骗走五六万,朋友圈人设有多可怕

  当天,话题“10元就可朋友圈改定位”也登上了微博热搜。

  微信朋友圈,原本是一个记录真实生活的较为私密的社交平台。但随着美图软件的更新迭代,每张自拍都精致得不像自己;随着微信好友从两位数到四位数,越来越多的人在朋友圈谨言慎行。 不仅是代购微商这些有功能性的微信号,很多普通个人也开始在朋友圈制造自己的人设。人设不仅通过图文内容来打造,连“定位”也可以为人设而“造假”。 

  10月11日,微信团队针对“售卖朋友圈改定位服务”做出回复,称其对此并不知情,并已由技术部介入调查。微信方面还警示用户,这种外挂软件不仅破坏了微信平台的生态平衡和正常运营,还为恶意营销行为提供了便利条件,对正常用户造成骚扰,而且使用外挂软件存在隐私、财产安全等多种风险。 

  次日(10月12日)上午,微信团队又做出了最新回应,表示正在与淘宝就外挂软件售卖信息事项进行沟通,要求下架相关违规服务。 

  在知乎问题“如何评价微信团队回应‘10 元就能在朋友圈改定位’?”的回答中,通讯话题优秀回答者“甜草莓” 认为这个生意等同于“收智商税” ,因为修改朋友圈定位其实是最初级的应用就能实现的功能。 

真记者被假记者骗走五六万,朋友圈人设有多可怕

  中国洛阳电子装备试验中心的李盈达向刺猬公社解释了其中的原理:“手机定位通过GPS+基站定位获取,微信等应用程序通过系统的API获取GPS的位置。API是应用程序接口,是操作系统提供的统一调用各种功能的接口。比如对于定位功能,各种APP不能随意擅自调用GPS模块,而需要通过API去获取位置信息,以利于统一管理。应用程序想要获取虚拟的假定位,需要屏蔽掉GPS模块,把一组任意经纬度值直接给API接口。” 

  简单来说,应用程序显示的定位是通过“GPS-API-应用程序(如微信)”,而修改地址的外挂程序相当于在“GPS-API”这个环节上动了手脚。 

  在今年2月,中国青年报就曾对类似的“定位软件”进行报道,并针对软件的合法性咨询了相关人士。张家港人民检察院检察官杨扬琴认为,“虚拟定位”软件在得到授权情况下,仅仅用于测试数据是合法的,但如果出售软件用于牟利,则是违法的。 

  “10元就可朋友圈改定位”无疑是个违法行为。 

  “真的有人这么做吗?还真有人往这上面花钱呢!?”这是从事广告咨询的米西(化名)看到这条新闻的第一反应。 

  虽然花的钱不多,她不太能理解这样的行为:“是想通过朋友圈营造假装在旅游的感觉吗?” 米西在刚刚过去的十一假期去了以色列,在朋友圈分享了自己的定位——朝圣地耶路撒冷,“我发定位一般是两种场景,一种是商务,另一种是旅游。” 

  新媒体编辑肖迪(化名)也表示自己从未了解过此类操作,“我没有改过地址,朋友圈应该也没有这样的行为。不过有时候我会改一个有趣的定位,比起单纯显示一个地名会更有意思。”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