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科技人如何能为祖国健康工作70年

时间:2019-10-14 10:50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科技人如何能为祖国健康工作70年

  92岁的陈俊武院士走到哪里都不用人搀扶。

科技人如何能为祖国健康工作70年

  陈俊武院士指导设计的180万吨/年甲醇制低碳烯烃(DMTO)工业装置,该技术在他87岁时获评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陈香生/摄

  如果在中国做个调查,估计不少人曾经的理想都是当科学家。但事实让人望而却步——做基础研究、大工程,太苦太枯燥太熬人。有那么多英年早逝、壮志未酬的憾事,所以做一个能为祖国健康工作70年的科学家,成为一个时代的楷模,是一个多么有诱惑力的理想啊。

  中科院院士陈俊武今年92岁,工龄与新中国同龄,1949年从北大工学院化工系毕业,现在还在打卡上班。当年他是中国石油化工行业炼油领域催化裂化工程技术的奠基人,现在他又是中国节能减排事业的重要干将。

  陈俊武在央视时代楷模发布厅以92岁高龄,精神十分集中地录制了一天节目,期间见缝插针地跟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介绍了自己的长寿经。

  节制

  陈俊武腿很长,步子很轻,在楼梯上上下下也不觉吃力。一边走路一边跟记者聊天,反应机敏,答问条理清晰。在央视37层的天空之眼,很多人都恐高不敢过去,他却笑眯眯地甩开身边人,张开双臂轻盈地从玻璃上走过。

  被问及长寿良方,他想了想说,我小时候穷,整个中学大学都是走读,整整10年每天步行上下学,走路锻炼人!

  民国末年的北大工学院位于今天北京的官园附近,而陈俊武的家在西四。用现在的百度地图测算,一个来回将近6公里。而他的步子总是很快。

  西四是美食一条街。路过老字号,肉香扑鼻,他脚步反而更快了。“砂锅居白肉,好看不好吃啊,我家穷”。

  陈俊武的母亲一个人抚养孩子,没啥收入。倒是因为他考上了北大,当时的北平政府给他每月一袋面粉的补助。虽然母亲来自于一个很讲究吃的地方——福州。但当时物质匮乏,饭菜很简单,总就那两样。

  也因此,陈俊武每顿只吃个七分饱,养成了吃饭节制的习惯,而且他很讲究卫生,“从不去小摊、排档吃乱七八糟的东西”。

  上个世纪60年代初,他被石油工业部抽调来北京汇报工作。正遇到3年困难时期,他没有北京粮票,好多东西不能买。石油部副部长对他们说:我知道你们中午熬白菜,晚上白菜熬,生活艰苦。但我也没办法解决,请你们克服一下!

  这时候的陈俊武就表现了他的与众不同。

  当时大学毕业生一个月55元工资。但陈俊武是解放前的老大学生,一个月有100多元。

  他把每月工资的四分之一拿出来寄给穷亲戚。因为缺少营养,很多人得了肝病,身上浮肿。

  “身体是干事业的根本,绝对不能让自己垮掉!”平时没办法。星期天休息,陈俊武起个大早,去北京大名鼎鼎的东安市场开荤。在那个处处凭票的时代,只有领到带鱼票,才有资格买油炸带鱼,给自己补补蛋白质。

  排队领到票,到买带鱼中间有个时间差。陈俊武就到两个地方等待,一个是王府井的新华书店,一个是外文书店,安安静静读读书。到10点半,东安市场的师傅大勺一敲,带鱼下油锅了,他的肚子也咕咕叫了。这时候他再去排队买带鱼,时间安排得严丝合缝,精神和胃口都获得了巨大满足。

  如今,陈俊武爱吃肉,但当女儿把琳琅满目的菜精当地挑了一些放在他面前时,他面对诱人的红烧肉只夹了一筷子。

  现在日子好了,很多人都喜欢大快朵颐。但人自身的消化能力也就这些,所以,陈俊武将小时候过苦日子只能吃七八分饱的习惯保持至今。他总是告诉周围人,我是无神论者,反对吃素,但也不能吃多了。

  不抱怨

  陈俊武像每一个进入职场的人一样,经历了命运的低潮、行业的变轨,各种沉浮曲折,以及科技日新月异带来的挑战。但他用了什么样的心态对待逆境或困难的情况呢?

  上世纪60年代陈俊武到北京搞技术攻关的时候,条件艰苦。北京职工的宿舍都有暖气。而他们这些临时来京的人就只能住在没有暖气的后楼了。北京的寒夜不好过。陈俊武没有抱怨没有多愁善感,而是加班后,直接去锅炉房打一桶热水,把脚泡热了以后,用棉被一裹,赶紧睡着。

  “国家在前30年,对知识分子是不是不够照顾?”陈俊武回答,遇到问题不能只从自己的得失去看,整个国家有全盘考虑,理解了,就没有那么多抱怨了。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