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这群错过北大清华的“学霸”,撑起了中国基础教育的半壁江山

时间:2019-10-12 12:58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现在很少人知道什么是中师?中师是中等师范学校的简称。

上世纪80年代初,因为文革对教育的荒废,全国各地需要大量的师资充实中小学校,国家决定从初中毕业生中招生进入师范就读,3-4年学制,毕业后被分配到各地中小学任教,这些人被称为中师生。

他们的入学年龄普遍在14-15岁,17-18岁毕业就被分配到各地中小学任教,只有极少部分会进入高一级大专继续深造。

最早的一批中师生已经50多岁了,最后一批也快40了。这一生,似乎有很多选择的机会,却又无从选择。

他们以最好的成绩去了中师,将最好的年华给了学校,数十年风云变幻,我们似乎不能说他们被埋没,因为他们是中国教育的基石,但他们确实被埋没了,理想荒废身不由己。

这群错过北大清华的“学霸”,撑起了中国基础教育的半壁江山

1

中专最牛X的时候,应该是整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最初的两年。

那个时候,大学的录取率极其低,主要是教育条件较好的大城市孩子上。而中专则成为广大农村孩子的首选。

考上中师和中专便是一步登天,上城市户口、解决口粮、分配工作、干部编制。直接一步到位,从此人生开挂。

但是,那时候中师和中专真心不好考。全县上万考生,前50名才有希望考上。可见那时候的中专生有多强悍!

如果拿现在的学历参考,本科已经不足以形容他们了。如果放在现在,他们基本都可以上985、211高校。

我们班主任曾经说过,当时初中毕业报考中专要进行预考筛选,名列前茅的才有资格考中专,各个学校成绩排前20名的基本都去读中专了,而中师因为是师范类,又有更严格的要求。

可以说,能进入中师的,几乎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考入师范后,为了适应小学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对音体美都进行强化训练。

考上中师和中专的学子,是尖子中的尖子,学霸中的学霸。

当时,考上中师或中专都有名额限制,这就好比清华北大在某个地区招生限定录取名额是一样的道理。与此同时,考上中师和中专的分数线比重点高中的分数线还要高一些。

所以,当年考入中师和中专的学霸,不仅仅其亲人心花怒放,就连整个村子的人脸上都有光。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我们村的一位牛人考上了中师,其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天,村支书当场拍板:当天晚上,村子里必须放映一场电影表示热烈的庆贺。

那些孩子,如果留下来读高中,完全可能考入更好的大学,分配到更好的工作,他们的人生大部分都会改写。

他们优秀到什么程度?以后几十年各行各业做得好的普遍都是师范生,无论是从政还是经商,相当一部分都是教师改行的,成为各行业的精英。

那一时期很多政府机关选拔人才,都是直接从学校老师里挑选,以至于很多地方教育系统明文规定不允许老师跳槽,不允许在教师中挖人,即便如此,也有很多通过各种途径离开学校后大器有成的。

这群错过北大清华的“学霸”,撑起了中国基础教育的半壁江山

2

记得一次班会课,我的班主任和我们说过她的求学经历:

她是八九年初中毕业,家里条件不好,父亲说,你报中师吧,解决了户口,上学每个月国家还有补贴!那个时候上中专的时候是免学费的,而且学校还给粮票,女孩一般都是吃不完的,也就是说上学包吃包住,毕业还包分配。

可以说,现在一些大专是比不了的,可以相当于现在的重点本科师范生了(公费师范生)。

我们班主任老师是以全县第四名上的中专,班主任读中专的那年,县重点高中在全县招生400人(现在招生900人),相较而言,只有全县前40名才可以去读师范,而且只能是应届初中毕业生。如果没有考到县前40名,你读中专是没有资格的。

我们来分析一下,当年前的中专生只录取全县40名,几十年后的今天,县城重点高中录取900人,每年全县一本录取将近600人,其中985和211人数已经超过400人,就算学生比当年前增多了不少,可是怎么也增长不了十倍。

以前的中专生个顶个的都是优等生中的优等生,我们班主任当年之所以会上中师,是因为二十年前家长的观念就是学生早点工作,早点就业,读中专18岁就可以工作了,而且是可以吃商品粮,当公家人。考上了中专,可以迎来很多人的羡慕的目光。

我们的班主任89年初中毕业全校第四名,数学总分120分得118分,英语总分100分得99分,物理总分100分得99分,化学总分100分得96分,加上不争气的语文和政治,总分640分得600分。

回想一下我的母校,有好多几十年前的中专生,现在仍在普通小学教书。如果再给这些老师一次机会的话,不知道他们会不会也要考大学。

那些年,国家培养的大部分中师生就这样默默扎根在了教育第一线,拿很低的工资,做着毫不起眼的工作。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