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全部

  • 全部

分享

皖南医学院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章程(含专业目录)

发布于:2019-10-06 13:48    阅读次数:

皖南医学院地处素有“长江巨埠、皖之中坚”之称的历史名城——芜湖市,濒临浩瀚长江,汇集江南神秀。学校建于1958年,时为芜湖医学专科学校;1971年并入安徽医学院,为安徽医学院皖南分院;1974年经国务院批准独立建校,命名为皖南医学院;1981年学校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一次性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2008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优秀等级。学校现有滨江、赭麓、银湖三个校区,占地101.13万平方米。

现有教职医护员工4000余人,近年来有7名教师分别荣膺全国、全省优秀教师光荣称号,1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有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2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7人、后备人选13人。在长期办学历程中,学校涌现出一批诲人不倦的知名教授。有创建了我国首个神经病专科病房、撰写首部神经精神专著的刘贻德教授;有我国定量药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孙瑞元教授;有潜心本草研究六十载,辑复了经典名著《新修唐本草》的尚志钧教授;有国医大师、全国七名内经专业导师之一的李济仁教授;有德技双馨、我校捐赠遗体第一人的汪桐教授等。自办学以来,学校秉承“精医、尚德、求实、自强”的校训,发扬“艰苦创业,求实自强,奉献社会”的皖医精神,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

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9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1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十三五”省临床优先发展重点专科1个、省临床重点专科12个、省临床重点培育专科5个。

现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教学团队8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7项,省级精品资源课程23门,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3个。有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科研平台4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4个,公开出版《皖南医学院学报》、《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种学术期刊。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地区的高校及研究机构广泛开展学术合作交流。

二、研究生教育简介

(一)发展现状

皖南医学院为国家改革开放后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之一,经过四十年的发展,目前已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物学4个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和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应用心理、药学、护理5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神经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肿瘤学、麻醉学、全科医学、中西医结合基础、生理学、神经生物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法医学、药理学及应用心理学等29个二级学科,基本涵盖了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各学科。2013年成为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批准的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培养单位有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等20余家,硕士生导师400余名。至今培养各类研究生(含同等学力人员)4000余人,毕业生主要就业于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省内外大中城市的三级医院。

(二)培养模式

1.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学生完成培养方案,达到我校硕士学位授予要求,毕业时授予相应学科门类的学术型学位。

2.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掌握本专业类别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具有运用知识独立解决本专业领域内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学生完成培养方案,达到我校硕士学位授予要求,毕业时授予相应专业学位。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与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衔接,研究生毕业达到相应要求,可获得《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医师资格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

(三)培养目标

以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与提高培养质量为主线,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培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职业胜任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四)培养方式、学制及学费标准

我校招收的硕士研究生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一般为三年。学术学位学费标准为8000元/生/学年;专业学位学费标准为10000元/生/学年。

(五)研究生奖助政策

为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全面激发研究生教育活力,激励广大研究生勤奋学习、积极进取,我校加大投入力度奖励优秀研究生。奖助体系主要包括:

1.国家奖学金: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2万元。原则上向基础学科倾斜,名额依据当年上级下达的分配名额执行。

相关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