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苏州大学朱巧明:未来10年大多数高校人事工作都将HR化

时间:2019-09-23 20:34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苏州大学人力资源处处长朱巧明

  根据最新发布的ESI数据显示,苏州大学新增两个学科进入ESI前1%,总入选学科达11个,在中国内地高校综合排名第20位,苏州大学近年的发展被很多人誉为“有解剖价值的省属地方本科发展样本”。而在这种整体进步的背后,则是一批国际顶级人才队伍的强大支撑。

  曾经同样是省属高校,为什么苏州大学相比其他就能更多的“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之前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组织的五省45所高校赴苏大交流人才工作时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疑问。为了探寻更多的细节,我们专门就此采访了苏州大学人力资源处的朱巧明处长。

  当一位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专家负责高校的人事工作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苏州大学人力资源处处长朱巧明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范本。

  除了积极推进岗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运用模块化和数据思维,通过“人力资源信息系统”、“苏州大学人才招聘系统”、“职称网上评审系统”、“东吴论坛网上报名系统”、“校内人才项目网上申报系统”等信息化工具的开发和使用,为人事制度改革提供支撑平台,通过有效数据整合供校领导进行辅助决策。更重要的是,他认为大学传统的指标性引人已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而综合了HR管理、结合岗位需求的学科动态发展评估、人才画像等内容的综合大数据平台才是高校人才工作的未来。他甚至认为,未来十年,大多数高校的人事工作都会进行以宏观管理、数据决策、统筹协调、强化保障的HR化转型。

  首先,人才本来就是一种“战略资源”,需要开拓,需要整合,更需要精准和策略。如何精准?方向可能是建立动态的专家数据库,比如说学校要发展人工智能,数据库会告诉你全球顶尖的100名高被引专家,这些专家的研究方向等内容,以此实现引才的动态管理和精确制导。

  其次,根据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要加快推进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破除束缚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如何在高校内部做好“放管服”?如何做好以院办校,发挥好学院的主体引才作用?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通过数据分析和动态引领从更高的层次服务于高校整体战略。

  最后,能够招到想要招的人,也要留住想要留的人,关键是建设一个可以良性循环的引育评管的生态系统,这样才能保证人才队伍的稳定性。

  在今年1月发布的苏州大学2018年“双一流”年度报告上,“继续倾力引才”六个字让人印象深刻。

  但很少人知道,报告中提到的“继续”其实可以追溯到13年前。据朱巧明回忆,苏州大学从2006年就已经赴海外进行招聘,确定了以“国际知名带动国内一流”的国际化战略。也就从那时候起,当国内诸多高校还在人才问题上是懵懵懂懂的时候,苏州大学已经开始全面“倾力”引才了,即便在财力相对有限的时候,亦始终保持引才聚焦海外,决心不变,力度不减。

  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加大在各种学术期刊,重要学术会议上进行招聘宣传外,在校内逐渐形成了“学术大师+创新团队”的引才模式以及“战略科学家+具有潜力的青年才俊”的引才重点,并开辟了纳米科学技术学院、高等研究院在内的二十余个人才特区,基本实行了全球招聘,多方评估,教授治学,非聘即转的机制。

  朱巧明认为引才的关键在于两条:一个是思想上高度一致,苏州大学倾力引才的初心十余年不变,并且会继续延续下去。二是财政上优先支持,学校设立了专门的人才引进“资金池”,通过多方筹集资金,保障人才引进中所需要的软件和硬件等条件的落实。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2007年到2017年这十年兼任学校科技处工作的朱巧明对于学校人才结构的变化特别感同身受。他说从基金的申报就可以看出来,从当初一年只中三四十项,到现在一年能中300多项,这些多离不开高层次人才的引进。

  其实,近些年来苏州大学发展有目共睹,无论是国际排名还是学科发展都有了大踏步的前进,根据最新发布的ESI数据显示,苏州大学新增两个学科进入ESI前1%,总入选学科达11个,在中国内地高校综合排名第20位,被很多人誉为“有解剖价值的省属地方本科发展样本”。而在这种整体进步的背后,则是一批国际顶级人才队伍的强大支撑。目前,学校共有1名诺贝尔奖获得者,7名两院院士,4名发达国家院士,10名长江学者,27位杰青,35位优青以及200位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