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第六届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体育教育)大会在西安举行

时间:2019-09-23 12:12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国民体质在近些年越来越受到重视,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也更是重点着力国民体质的提升。作为国民体质提升在重要阶段,校园体育是影响到每个青少年的关键。昨日在陕西师范大学开幕的第六届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体育教育)大会上,季浏教授作了题为《对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再研究》的大会主旨报告。据了解,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随后将在国内校园更广泛推广和实施,该模式突出学生们在体育课中的综合密度,即相同一节体育课相比,新模式将极大提高学生的运动量——甚至是以往的一倍。同时,体育课设置内容将体现“运动技能,运动负荷,体能”三个领域的高度融合。

  陕西师范大学校长游旭群教授致大会欢迎辞,并强调“青少年体质健康事关体育强国、教育强国建设,必须高度重视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问题”。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史兵主持开幕式。开幕式上,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陕西师范大学长安万科城小学、陕西师范大学万科中学代表队进行啦啦操、武术、舞蹈等特色体育项目展示。

  作为本次大会主要内容之一,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体育教育)主席、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季浏教授作了题为《对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再研究》的大会主旨报告,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王健教授主持报告。季浏教授报告主要是对其2015年创建的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进一步思考和完善。并根据该模式的一些新思考,回应了个别教育专家和体育教师的一些不解和疑惑。主要从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与《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的关系、基于解决主要问题的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对一些相关问题的不解或质疑的回应和讨论、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倡导单元教学设计和实践4个方面进行补充、说明和分析,主要目的是完善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力图为推进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更好发展提供参考。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主要是根据现有的校园体育课,利用教学内容的丰富和紧凑编排,在上课学生可承受运动量范围内,加大学生的综合密度(体育课时间÷有效练习时间=综合密度)。同时改变以往“教师示范、学生练习、个别指导”的常见模式。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要求在一节课里,体现“运动技能,运动负荷,体能”三个运动维度的高度融合。“体育课堂教学最直观变化就是学生运动量增大,学习内容有针对性的丰富。以我们西安中小学体育课来监测,我们现在学生一节课的运动量,就是综合密度,是一个运动固定值的30%到45%。运动固定值参照物不变,那么季浏教授的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中,体育课的综合密度就是达到75%左右,学生直觉就是更累了,运动量大多了。广泛意义上看,这对上课的青少年来说是好事,每天运动量大了,对学生的体质提升更为有效。课课练,学生动起来,这对学生自己、其家庭和国家都是有益的。”教育部新课标专家组成员、陕西省“国培计划”授课专家组成员的西安中学教师徐仕岿认为,学校体育教学的深度探索和改革将影响深远。徐仕岿名师工作室多年来也一直致力于校园体育的专题研究,以追求学生体质的有效提高。

  作为青少年成长的关键阶段时期,其所在的校园体育承担的任务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随着国家顶层设计的关注和战略实施,校园体育改革将更为迅速,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获得关注和推广,将更多进入国内中小学的体育课堂中。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原北京体育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杨桦教授,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技术学科组组长、原苏州大学校长助理王家宏教授,陕西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处长关荷等40余位专家学者,和来自全国高校、中小学教师代表、研究生代表1000多人参加了开幕式。第六届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体育教育)大会由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体育教育)主办,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承办,会期三天。

  来自辽宁、重庆、陕西等省市的一线优秀中小学教师分别进行了《篮球运动》、《障碍跑与游戏》、《助跑起跳与落地》等公开课展示。“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可操作性与实践性,为今后该模式的推广与实施提供了有力的实践依据。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