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谷雨×数可视 谷雨数据

图 | 视觉中国
虚拟经济时代,给不挣钱、得花钱的学生党创造了一种消费幻觉。
近日,成都一名大一女生向父母索要每月4500元生活费遭拒。 话题一出直上微博热搜,网友或是纷纷吐槽,"我一个月工资4000打扰了",或是晒出暴露自己年龄的当年生活费,"08年读大学,一个月600"。

小编已经是90后中年人,离开校园四舍五入也有10年了,所以现在大学生生活费到底有多少呢?怎么都狮子大开口竟然要4500元一个月了?大学生的钱都花哪了?
大学生钱花哪了?三餐和人际交往微博《2018中国大学生网络生态与消费行为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日常三餐(36.26%)和人际交往(17.82%)是在校大学生最大的两项开支。

日常三餐方面,近50%的大学生每月花费在601-1200元之间,食堂、校外餐馆和外卖成为大学生们一日三餐的主要选择。高校食堂虽然近几年略有涨价,但性价比还是很高,对饭菜要求不高的话,一顿饭可以控制在15元以内。

小编曾在清北人大蹭过饭,清华食堂羊杂汤8元、馒头0.2元一个、花卷0.3元一个、半份排骨菜4元钱,北大食堂酱鸭腿5元、朝鲜冷面12元、一荤一素7元左右,人大食堂咕咾肉5元、炒牛肉8元、炒西兰花4元。
但高校食堂较短的开放时间、拥挤的环境、菜品质量较低以及打菜阿姨手抖的程度过高,让点外卖成了许多大学生的饮食首选,将近90%的大学生点过外卖。
同时,大学是一个人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转型期,人际交往必不可少。聚餐、一起出去玩,认识更多朋友的时候,自然会花掉一定的费用。

而如果你的孩子恰好有一个男/女朋友,那么可能要考虑给孩子一些额外的恋爱经费了。数据显示,大学生年均恋爱支出在4878.2元左右;而且,与大家想象中截然不同的是,恋爱支出的性别差异不大,男生年均5281.35元,女生年均4548.73元。
此外,大学生还有一些其他的必要开支,比如服饰、交通、考试等。以考试为例,艾瑞咨询的数据统计显示,70.3%的大学生在读期间参加过各类培训;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对培训的需求越来越大。比如一般大学都要求的四六级,新东方北京的网站上,四六级培训的平均价格为3080,雅思、托福的培训费用则更加高昂。

至于男生酷爱的休闲娱乐产品,女生必备的化妆品等,同样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大学一月生活费,父母半年窝窝头大学开支项如此之多,那一个月生活费到底需要多少?微博报告数据显示,80%大学生月均生活费少于1500元,家庭月均生活费供给1325.5元。

家庭月均生活费供给1325.5元是个什么概念?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相当于月均可支配收入为2352.3元。父母其中一人,得拿出56.35%的可支配收入来供孩子在大学生活。如果孩子有公主病,愤愤不平非要4500元一个月,那父母两人每个月还剩204.6元,还不够买几斤猪肉的。
如果大学生来自农村家庭,那数据对比更为触目惊心。2018年,只有上海、浙江、天津、江苏、福建、广东、山东(北京2018年起不再公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农村居民,每人月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1325.5元。

挖财记账《2019大学生消费报告》显示,北京在校大学生月均生活费领先全国,达到2400元,上海、杭州的月均生活费超过2000元。相比之下,甘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最低,每月仅733.7元。试想,一个甘肃农村家庭出来的大学生,在北上杭等消费水平高的大城市读书,单就生活费不就得掏空父母所有可支配收入?
生活费如果不够,靠花呗白条来凑中国青年网2017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95%的受访大学生生活费由父母提供;上海商学院最新调研同样发现,超过90%的大学生生活花费来源于父母。
一方面,绝大部分中国大学生的生活费是由父母供给,而非自食其力,另一方面,父母供给的费用占了他们生活费的绝大部分。然而,很多大学生对家庭收入情况并不了解,一旦脱离父母的管束,很容易大手大脚盲目攀比消费。他们"日益增长的生活费需求与父母给的生活费完全不够花"的矛盾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