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最热评丨向父母借钱上大学,你能接受吗?

时间:2019-09-15 15:56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据海报集团全媒体理论评论中心

最热评丨向父母借钱上大学,你能接受吗?

  近日,00后复旦新生曾健宇向父母“借钱”上大学一事,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议。

最热评丨向父母借钱上大学,你能接受吗?

  据曾健宇同学介绍,他在暑期通过做家教已经挣得了3000元,其中一部分用来交了学杂费,剩下的是找父母“借”的。

  目前,曾健宇每月的生活费为1700元。此前,父亲和他说过,“你18岁以后的钱都是向我借的,以后都要还的。”曾健宇自己也表示,以后会将钱还给父母。

  此外,曾健宇对自己的开支也有着清晰规划。除了日常开销,他还计划每月存两三百元做创业基金,打算在大学做程序开发赚生活费。

  曾健宇“向父母借钱上学”一事被报道以后,迅速在网上引发了热议。

  【向父母借钱上大学,你能接受吗?】

  学费还得开口向父母借,乍听上去似乎严苛了些。毕竟在很多人眼中,学子们最重要的本职工作就是学习,在明明有条件的情况下,将生计烦恼过早地压在他们身上,很难说不影响学习。但要我说,这份“亲子协议”,妙就妙在父母提出的“借”字上。

  一个“借”字,给了父母一个机会,让他们得以在教育子女的同时,继续为子女学业保驾护航。难道父母真的是为了省下这笔学费支出吗?相信人们都明白,父母不过是想借此提醒子女,该担起身为成年人的责任罢了。年满十八,意味着子女已经成为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很多事情都需要自己独立去承担、去完成。父母提出“借钱”,代表着他们仍然愿意承担学费支出,并不至于牺牲子女的学习时间,耽误他们的学业。只要子女能因此意识到自己身份的转变,尽快摆脱“巨婴心态”,不再将父母的付出视为理所应当,那父母的良苦用心就值了。

  要让这份“借钱协议”发挥好作用,关键还得把握好度。相较西方近代强调个人本位的社会观念,传统中国社会还是更强调亲子血缘的联系。所以很难说所有子女都能理解父母用意,可能有人只会觉得父母“绝情”,反而产生抵触情绪。避免适得其反,父母还需因材施教,以真诚的沟通和有理有据的说明引导子女,如此双方才能真正实现相互理解。(广州日报 许晓芳)

  【有一种独立叫向父母“借钱”上大学】

  就在几天前,一位大一女生向父母索要4500元生活费的事情,引爆了舆情。公众之所以近乎一边倒地指责批评,除了她“要价”过高之外,更在于其“理所当然”的态度。相比之下,曾健宇就是一股“清流”,令人眼前为之一亮。不少网友对这种方式表示强烈支持,认为可以培养自主能力。

  但是,也有网友认为,上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好好学习,不应该急着挣钱。这样做可能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其实,这样的担忧完全没必要。

  简而言之,会不会好好学习,关键不在于拥有多少学习时间,而在于有没有积极主动的态度。通过“借钱”的方式上大学,适当的时候干点兼职的工作,表面上虽然减少了看书学习的时间,但这样的独特经历能丰富人生的体验,进而获得真正的成长。一旦认识到父母的不易和人生的艰辛,就能极大地激发起内心的奋斗精神,其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恐怕是难以想象的。

  更何况,时间都是挤出来的。懂事的孩子一般更会学习,尤其对于优秀的人来说,可以做到赚钱学习两不误。相反很多视父母供养为天经地义的大学生,坐拥大把时间,不仅没有好好学习,反而沉迷在网络游戏之中,虚度青春。现实中,这样的“巨婴”并不鲜见,有的甚至最后连毕业都成了问题,令人有揪心之痛。“借钱”上大学,尽可能学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疑是治疗“巨婴症”的有效方式。

  事实上,“借钱”上大学之类的事情,在有些国家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有的通过课余到餐馆端盘子,有的向银行申请相关贷款,甚至有些出身于精英阶层的孩子,也要毕业多年后才能还清助学贷款。

  由于国情的不同,我们不可能照搬国外家长的“狠心”做法,更没必要指责那些主动“供养”孩子的家长,但其精神无疑值得借鉴。换言之,肯定和鼓励“借钱”上大学,并不在于孩子以后真的能还多少,也不在于孩子能通过课余兼职赚多少钱,关键在于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和自主能力,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孩子总归是要迈入社会的,该放手时应该尽早放手。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