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壮丽七十年 奋进“双一流”】传承百年风范,立德树人 复旦历史学系

时间:2019-08-31 14:26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编者按】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也是复旦贯彻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攻坚之年。

为更深入地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上海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好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决策部署,学校主页陆续推出“壮丽七十年,奋进‘双一流’”系列报道,展示各院系、各学科、各科研机构传承优良传统,在新时代攻坚克难、改革创新、奋进担当、狠抓落实的有为之举和簇新风貌,以优异成绩献礼新中国70周年华诞。

传承百年风范,立德树人

复旦历史学系正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历史学科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历史学科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年初在给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贺信时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是我校历史最悠久, 积淀最深厚的人文学科之一,也是复旦大学在国内外学术界和思想文化界具有重要影响力、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人文学科之一。当今,历史学科发展面临新的重大发展新机遇,历史学系将在2020年迎来建系95周年,历史人始终恪守学术规范,传承前辈风范,为落实全国和上海教育大会精神,贯彻学校十五次党代会整体部署,精心打造世界一流历史学科,推进“三全育人”创新改革工作而努力奋斗。

历史悠久,引领风气之先

历史学系1925年正式设立,时称史学系。1937年随校本部迁往重庆,1938春改为史地学系。1949年夏,暨南大学和同济大学文学院并入复旦,复改为史学系。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江浙多所大学著名史学家加盟,遂成为名家云集的一流史学系。中国史领域有周予同、谭其骧、陈守实、胡厚宣、杨宽、马长寿、蔡尚思等,著名古史学家顾颉刚也曾担任历史系教授;世界史领域则有周谷城、王造时、耿淡如、陈仁炳、章巽、田汝康等;还有当时已脱颖而出的中青年史家,如程博洪、张荫桐、胡绳武、赵人龙、金冲及等。

这一时期,复旦历史学系的研究特色逐步形成,其中周谷城的世界史及其它研究,周予同的经学史研究,谭其骧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陈守实的中国土地制度史研究,胡厚宣的甲骨文研究,杨宽的先秦史研究,蔡尚思的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章巽的中西交通史研究,田汝康的古代中国与东南亚海上交通和华侨问题、民族问题研究等,都有很高的学术建树。他们开拓性的学术贡献奠定了复旦历史学系在中国史学界的学术地位。在学术建制方面,1957年复旦历史学系在国内率先成立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室,1964年在周恩来总理直接关心下成立拉丁美洲史研究室,1978年成立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室,一时引领风气之先。

改革开放以来,历史学系获得了新的发展。1981年,中国古代史、历史地理学、世界上古史中古史3个学科点被评定为国家首批博士点,1986年新增世界近现代史、世界地区史国别史2个博士点。1982年获教育部批准,成立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1984年开创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1994年历史学系列入教育部“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1996年建立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1997年成为国内首批5家获得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2004年“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列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7年“中国近现代史”成为“国家重点学科”。这一时期涌现出一批蜚声海内外的历史学家,包括朱维铮、姜义华、金重远等。

目前历史学系拥有中国史和世界史2个一级学科。中国史学科下设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当代史、史学理论及中国史学史、专门史、历史文献学6个二级学科;世界史下设史学理论及外国史学史、世界上古史中古史、世界近现代史、世界地区国别史4个二级学科;并设中国史和世界史两个博士后流动站。此外, 1989年开设的旅游与旅游文化类课程,1993年获准设立旅游管理专业, 2002年正式组建旅游学系,行政由历史学系兼管。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