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0-07 20:42 |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采集插件 | 点击:次
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北大、南开三所高校在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后南迁昆明,成为西南联合大学。有一位年近六十的体育教师,冬天给学生上体育课时只穿一件汗衫,而很多年轻的学生都冻得瑟瑟发抖。毛主席听闻后,称赞这位体育教师是“全中国最健康的人”。新中国成立后,他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被委以重任。这位体育教师就是我国第一位体育教授、被誉为“中国体育界一面旗帜”的马约翰。
爱国情怀
马约翰1882年出生于厦门鼓浪屿,少年时父母双亡,与其兄过着孤苦伶仃的生活,他幼时经常和其他孩子在山上跑跳、爬树、钻山洞,在海滩上玩水、捉鱼虾,不到天黑不回家。全面的身体锻炼、充足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为他的健康身体打下了良好基础。
马约翰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是他勤勤恳恳毕生献身体育事业的主要动力。1904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预科时,他不仅是学校的体育尖子,而且名扬国内。当时,很多外国人喜欢在中国人面前显示他们的体育才能,所以经常举办一些体育比赛。马约翰很不服气,经常和校友们一起主动参加这样的比赛,与外国人竞争。
1905年,一个名为“万国运动会”的比赛在上海举行,马约翰在4个日本人的反复阻挡下以绝对优势夺得一英里跑(约1609米)冠军,激动的中国观众齐声高喊“约翰,中国!中国,约翰!”并把他抬起绕场一周,令中国人扬眉吐气。1913年,中国体育代表队在远东运动会上击败日本取得了亚军。消息传来,他耳闻目睹了“一种巨大的欢乐传遍了全国,因为他们的英雄们终于击败了日本”。他深刻地认识到,体育不仅能够强身,而且具有显著的社会功效——凝聚和增强爱国情怀。
1914年马约翰应聘来清华任教,先是教英语和化学而并不教体育。但他特别关心学校的体育教学,还主动向时任校长的周诒春建议积极发展学校体育教育。马约翰的建议受到了学校的重视,清华在体育设施方面很快有了改进。1919年,清华的体育馆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建成,马约翰本人也受聘为学校的“体育帮教”,从此开始了他的体育教育生涯。
马约翰曾回忆说:“我初来清华时教化学,对体育也很关心。有一次,跟校长谈进一步发展学校体育问题。因为有了一个实际问题,就是清华每年要送出100名学生到美国,送出的学生,总要像样一点,不能送去‘东亚病夫’,因此学校才考虑除了让学生念书,盖图书馆、盖大礼堂外,也要让学生搞体育,盖个体育馆等等。”马约翰“强国必先强种”的坚定爱国信念让学生无不为之动容。
在马约翰来校之前,清华已经实行“强迫运动”,即每星期一到星期五下午四时到五时,图书馆、宿舍、教室一律关门,全校每一个学生必须穿短衣到操场锻炼。但这时的“强迫运动”只是一般号召加行政命令,锻炼时间内仍有人躲在树荫、墙角等幽静的地方读书,而到操场的人也不一定都是认真地、科学地锻炼。马约翰来校以后,一到锻炼时间,他就拿着小本子到处寻找,不是为了记名字、给处分,而是说服那些躲起来的学生锻炼身体,将来能更好地为祖国服务。他更是以身作则,和学生们一起锻炼,并在锻炼方法上随时加以指导。
清华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体育不及格,不得毕业赴美留学。那时,清华有一套“体力测验及格标准”,如爬绳15英尺、100码14秒、跳远14英尺、游泳20码等等,有一项不及格便不能毕业。马约翰严格照章办事,吴宓在校读书时,功课全是优等,就因体育不及格,被马约翰“扣留”,半年后补试及格方准予出国。新生一入学,马约翰就会有一套总体安排,定出计划,什么时候练什么项目,什么时候检查身体,成绩差的如何跟上去,成绩好的如何提高,都有通盘考虑。
1919至1920年和1925年至1926年,马约翰两次赴美国春田学院进修。1920年,他接替美国人成为清华第三任体育部主任。上任之后,他大胆改革,学校的体育水平突飞猛进,短时间内就创造了20多项全国纪录,清华也因此成为体育运动的“重镇”。清华早期先后成立的运动代表队有足球、篮球、网球、曲棍球、棒球、垒球、水球、长跑、游泳、滑冰、拳击等十多种,多由他担任指导。由于体育普及,又有好的训练方法,清华的运动水平提高很快,在各项赛事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