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当过厨师创作的《疯娘》收入大学课本,初中学历的他即将任教重庆高校

时间:2019-08-28 12:53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当过厨师创作的《疯娘》收入大学课本,初中学历的他即将任教重庆高校



  王恒绩在西南大学门前留影 图片由王恒绩本人提供

当过厨师创作的《疯娘》收入大学课本,初中学历的他即将任教重庆高校



  1995年12月16日 《长江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王恒绩的事迹
  长江日报融媒体讯 初中毕业、厨师,这些标签您会和大学老师联系起来吗?曾获武汉市十大杰出务工青年的王恒绩,50岁“换个活法试试看”,正式进入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在西南大学刚参加完由重庆市教委组织的第23届高校教师岗前培训。
  初中学历的厨师50岁进大学当老师
  “从武汉,再到重庆,建构了我新的‘江山’。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是我的新单位。50岁,换个活法试试看。”
  8月27日早上9时许,武汉作家王恒绩在其朋友圈发了一则信息:50岁,我正式到大学当老师了!
  王恒绩说,每次普通的改变,都有可能改变你的普通。50年,他做人很简单,但经历很“复杂”:1985年从湖北红安县一所初中毕业,来到武汉打工,做过不少工种,如建筑小工、守书摊、送煤、洗碗,当了12年厨师,当了12年的编辑、记者,又当了8年影视编剧,到如今当上大学老师。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创意写作学院院长对他说:“只要身体允许,你可以教到70岁……”
  一位初中学历的厨师,能到大学当老师,这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发生在王恒绩身上,看他的履历就知道在情理之中。在武汉当厨师时,他被评为武汉市十大杰出务工青年,全家获赠武汉户口;在武汉《爱情婚姻家庭》杂志社当编辑时,他被评为湖北省十大优秀编辑;当记者时,他的作品近百次获奖,多次上了焦点访谈;当作家时,他的小说《疯娘》被收入《大学语文》课本,被评为全国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好文章评选一等奖;当编剧时,其小说并由他编剧的电影《三袋米》,获得团中央和教育部的双重嘉奖,在央视电影频道重播30多次。
  当大学老师呢?他笑着说:“这不,刚出发嘛。”
  当出租车司机体验生活为创作积累素材
  做厨师,做记者,王恒绩当时成为武汉、湖北,乃至全国的一个热点人物。2008年8月8日,王恒绩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从《爱情婚姻家庭》杂志社辞职,决定做自由撰稿人。
  为了写出更多的纪实作品以及小说,除了采访,创作小说必须要体验生活,不能“闭门造车”。
  2011年,王恒绩当起出租车司机,“出租车司机是一个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正好可以为创作提供素材。”东南西北的客人说的方言故事,“太有意思了!”体验出租车司机生活,让王恒绩受益匪浅,获得了很多写作素材。
  此外,王恒绩还开始涉足创作剧本行列。2011年,受邀请为一家单位创作一部煤矿的剧本。凭借写作功底和自己的努力,王恒绩如期交稿。
  在一次参加《家庭》杂志社在朝鲜举办的笔会,王恒绩突然接到制片人短信:你创作的剧本不错,70%优秀,30%需要修改。第一次创作剧本就得到鼓励,王恒绩高兴地叫起来,“太好了!”
  此后,他进入创作剧本行业。创作剧本,写小说,王恒绩通常都是在夜间进行,经常通宵。
  “到了夜晚,思维特别清晰,一些人物活跃在脑海中。”王恒绩在家中创作时,为了模拟人物对话,有时会一个人扮演多个角色进行对话,嬉笑怒骂。老婆听到响声,跑过来问咋回事,得知是在创作,就没有再吱声了。
  有时创作,一连上十天都不出门,吃的食物提前买好,因为做过厨师,王恒绩从不点外卖,都是自己在家亲自下厨,“我吃着自己做的食物,特别香”。
  以前,无论走到哪,王恒绩手上总带着一支笔,记下朋友说的趣事、话语。现在,他都会将这些记在手机备忘录里,回去后再存入电脑,方便创作时随时取用。他还有个习惯,每次创作剧本,他宅在家不刮胡子。等创作完后,他会马上去刮胡子,“朋友看我胡子长了,生怕我抑郁了!”
  用键盘养活家人,王恒绩对前途不迷茫。他说:“我还有厨师的手艺,我不害怕,我要像石头缝中的小草,坚强生长!”
  起点低了不拼就会落人笑话
  今年7月11日早上,王恒绩只身离开生活了34年的武汉,向重庆西南大学进发,参加由重庆市教委组织的第23届高校教师岗前培训,9位大咖教授对这一届新人轮流授课。2000多名新晋教师,两人一间,住在西南大学学生宿舍。很多老师笑着说,又重温大学生活了,可是对于王恒绩,却是头一遭。
  翻看老师们的座秩表,一个个硕士、博士毕业的90后,他们都将寒窗变成金窗。而对于王恒绩来说,不但是新晋教师中极为罕见的60后,最高文凭也只是初中学历,他形容“隔着承重墙都能感受到听众的脚下一震”。大学离他十分遥远,却又如此微距。
  据介绍,王恒绩所在的培训班202人,培训将近20天,既要考四门课,又要上讲台“教学实践”,还要制作“微课视频”,紧张得喘不过气来。参加类似的培训,王恒绩称是第二次,第一次是20年前,参加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培训,拿到记者证。因为“同学”都是大学生,倍感压力的王恒绩上课不敢有丝毫马虎,同桌冉老师说:“王老师,你好拼啊!”
  王恒绩说,起点低了,不拼就会落人笑话。生活敷衍你,是从你敷衍自己开始的。
  教大一新生创意写作和剧本创作
  8月27日上午11时许,王恒绩在重庆接受了长江日报记者的电话采访。
  去年腊月底,在红安老家的王恒绩接到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创意写作学院丁院长的电话,力邀他过去任教。“我一个初中毕业生,给大学生当老师,有压力。”王恒绩有些犹豫,但丁院长鼓励他,“我们看中你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写作实战经验,相信你。”
  由于手头还有剧本创作、写书等工作,王恒绩决定下半年来学校。“说实话,我到现在都是惴惴不安。”王恒绩说,“大家这么信任我,我唯有努力来回报,不辜负大家对我的期望。”
  王恒绩称自己的人生有点意思。当初在武汉做厨师时,被原《爱情婚姻家庭》杂志总编辑李德复(已故)邀请去做记者,李德复告诉他:“不要把自己当初中生看,唯唯诺诺,我们要的是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队伍,我们看中的是你的实力!”这句话一直影响着王恒绩。这次参加西南大学的培训,主讲的汪教授说,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唯人才论,不看学历,只要是人才,还专门提供单独小洋楼居住。“讲者无心,听者有意”,王恒绩说,汪教授讲的不是针对自己,但很受启发,激励自己努力。
  也曾有人劝王恒绩去把学历弄上去,但他说,英语成绩不好,又不想作弊,放弃了拿大学文凭的机会。
  王恒绩说,9月15日以后将正式给大一新生上课,主要课程内容是非虚构思维训练和剧本写作,同时还将从新生中挑选有写作功底的学生,组成小作家班,王恒绩来给他们讲创意写作和剧本写作。
  厨师去做记者,初中生去教本科生。王恒绩勉励自己:“没人扶你的时候,自己站直。路还长,背影要美;有人引路的时候,懂得感恩。饮水,记得思源!”
  24年前采访王恒绩的长报记者回忆
  他边工作边自学
  再艰苦仍坚持写作
  1995年底,长江日报记者向必颖在深入了解王恒绩事迹后,以《打工仔王恒绩自学成才》率先在长江日报对其作了报道。这也是王恒绩以新闻人物形式,首次被深度报道。
  8月27日,听说王恒绩被聘为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老师,长江日报记者向必颖感到非常欣慰。他说,一个仅有初中毕业文凭的打工仔,能成长为一名大学老师,固然主要是他自己不断努力的结果。至今,王恒绩能一口气说出长江日报报业集团40多位记者老师的名字,“在我成长的道路上,长江日报曾给予我很多重要的帮助和鼓励!”
  向必颖回忆,上世纪90年代初、中期,王恒绩在汉口一家名叫“可得餐厅”的个体餐馆打工,他在非常艰苦的环境下一边工作,一边自学文化知识,并坚持练习写作,锲而不舍地向长江日报、武汉晚报等报刊投稿。这个时期,向必颖和另外两位编辑担任《长江日报》“人与社会”专刊的责任编辑,他们常帮王恒绩修改文章,给他刊发了不少稿件。
  在与王恒绩交往的过程中,向必颖慢慢认识到王恒绩是当时千千万万打工仔的一个代表人物,他身上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正直善良的品格,值得全社会弘扬和学习。向必颖说:“很早就想把王恒绩的事迹报道出来,但一直感觉时机不成熟。到1995年底,当我得知武汉市作家协会准备接纳王恒绩为会员时,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新闻由头,于是向部主任杨德威汇报了报道选题。杨主任亲自陪同去王恒绩打工的餐馆采访,并指导写作。12月16日,《长江日报》头版头条推出了我们采写的报道,主标题为《“打工仔”王恒绩奋发有为》。”随后又在头版推出长篇通讯,讲述他感人的故事。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机关报头版头条报道一个打工仔,应该是非常鲜见的事情。”向必颖回忆,报道出来以后产生了巨大的反响,编辑部和王恒绩都收到很多读者来信,全国各地的媒体也纷纷跟进报道,王恒绩迅速成为“红人”(相当于现在的网红)。其后,他告别“厨师生涯”,被一家杂志请去当编辑,开始另一种全新的生活。王恒绩一直对长江日报充满了感情。
  (长江日报记者胡义华 实习生王心)
  【编辑:彭向东】
  (作者:胡义华)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