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普通钢筋工在专业杂志发表论文

时间:2019-08-28 11:27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普通钢筋工在专业杂志发表论文

普通钢筋工在专业杂志发表论文

■劳动报记者赵竺安

面对建筑施工行业劳务工、农民工流动性大,技能培训少,队伍整体素质和技能亟待提升等一系列难题,以该局党政工形成合力的纲要性文件《中建八局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提升实施方案》日前印发,明确培训、技能、服务等三大平台的构建和落实,就此吹响打造一支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号角。

技能培训平台

建筑产业工人大学校

夜幕低垂。浦东后滩,中建八局上海公司第四经理部的“农民工业余学校”亮起了灯,首期120名农民工安全培训如期举行。

叶德建是该项目部的安全顾问,这位从业40年的安全“老法师”,一生最为自豪的事就是培养了16个安全总监,这些徒弟有的还成为他的“顶头上司”。叶德建说,以前培养安全员,基本都是“师带徒”一对一方式。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学得精、学得专,但普及面不够。现在有了“农民工业余学校”,可以成批量培训,提升学员整体的安全意识和素质。

上过无数次安全课的老叶,第一次走上“农民工业余学校”的讲台,内心竟然有些忐忑不安。他说,普及化教育,既要内容丰富,又要通俗易懂,否则农民工的屁股坐不住。为此,他戴上老花镜,在电脑上制作了图文并茂的课件,还准备了大量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安全事件。

仅仅是一次安全教育课,取得的效果却是惊人的。今年6月的一天,农民工符明学在挖掘机贴墙开挖时,发现围墙出现细小裂缝,立即叫停,马上打电话通知安全员。安全员赶来后,立刻通知项目经理派出人手对围墙加固,并当场向符学明发放两张安全积分卡,将其推选为当月的“安全行为之星”一等奖,召开职工大会,让披红挂彩的符学明上台领奖。

根据中建八局制订的“方案”,农民工业余学校不仅承担了安全培训,还承担了思想教育、专业技能、操作规范等系统培训。学校依托项目部成立,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来有一个项目部,就要成立一家农民工学校。其师资力量不断壮大,不仅邀请社会专家,还聘请局内的工程师、八局工匠等,组成专业讲师团。如今,中建八局旗下的二十多家二级公司都在建立专业教师资源库,而中建八局也在形成《农民工业余学校管理办法》、《农民工业余学校指导手册》等制度。

技能比武平台

职工展示身手大舞台

同样是在浦东后滩这个工地,一项大赛正在紧锣密鼓准备之中,今年8月,在这个工地上,如期举行“中建八局第二届建筑产业工人技能大赛”,大赛将分现场工程、实体比赛等两部分,内容从基础的花式砌筑、抹灰、钢筋绑扎、模板安装等,到技术要求极高的测量、铝模拼装、PC安装等,所有的现场作品将作永久性保存和展示。

这种主动争做“八局工匠”的意识,已在农民工群体中开花散枝。向云国是一位1970年出生的四川农民工,当初为了“吃口饭”进入中建八局。在二十多年的工作中,老向从一名普通的钢筋工,成长为经理部钢筋责任工程师、中国金属流通协会钢筋专家,获得鲁班BIM工程师证书。

说起自己的成长经历,只有初中文化的老向说,去年,他想凭着自己多年的积累撰写论文。同伴们笑话他,“斗大的字才识几个,心蛮大”,老向偏偏不信邪,他到同济大学蹭课,自学BIM技术,写出了人生第一篇论文《识图与钢筋计算注意事项》,还被专业杂志发表。随后,老向一发而不可收,又在专业刊物发表了两篇论文。就在采访他时,老向又收到第4篇论文将于今年10月刊发的采用通知书。

老向的绝技是“目测钢筋使用量”,工程师要用电脑建模,花二三天时间计算,老向则在现场看着图纸,就能预估钢筋使用量,最后人脑与电脑PK的结果,竟然不相上下。凭着绝技,老向总结了15项创新做法,申请了专利,带头为企业编写了《钢筋精益管理手册》。老向说,中建八局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两个创新工作室,给了他一个巨大的舞台,他就要好好展现自己。

服务关爱平台

打造职工温馨大家庭

清晨,当正源村里的食堂飘出袅袅炊烟,早早起床的老裁缝已经踩着缝纫机,开始了一天的操劳。渐渐地,以“国泰民安”、“阳光大道”命名的正国弄、正泰弄等8条“弄堂”400间宿舍有了动静,外来务工者匆匆就餐,拿起工具迎着阳光走向工地。

在这六千平方米的空间里,施工高峰期,有两千多名外来务工者在这里休息、住宿、就餐。为了把外来务工者生活区办成工人生活村和工友之家,并体现浓浓的老上海风情,中建八局总承包公司小东门项目部按照建设工友村的要求,引入了阅览室、室外锻炼场、便民店、理发室、洗衣坊……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