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什么是“院儿长”制?北京宛平城便民问题因为它竟都解决了!

时间:2019-08-16 14:39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10月17日,重阳节午后的宛平城,阳光正好。在醒狮广场南侧的停车场,趁着暖和劲儿,宛平城老居民郭志军拎了桶水,擦拭起自己的爱车。过完中秋和国庆,宛平城迎来了一年中的“淡季”,整个小城都趋于闲适安静。

什么是“院儿长”制?北京宛平城便民问题因为它竟都解决了!

宛平城外为居民设置专用停车场

“7月有‘七·七’,8月有‘8·15’,9月有‘9·3’,然后就是中秋和国庆,每年从夏到秋这几个月,是宛平城最忙的时候。”老郭说,宛平城很特殊,这是一个城墙完好的封闭古城,是文物保护单位,是著名景点,又是抗战象征,但同时还是居住着781户人家的社区。每逢重大节日和节点,居民生活和大型活动,总会遭遇小麻烦。“有时候会交通管制,最直接的影响可能就是,车不能进城,城外找车位有点麻烦。”

停车、用电、用气……北京晚报记者调查发现,这座特殊的古城正悄然进行着便民改造,古城居民生活与文物、景点、大型活动和谐共存,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一个特别的居民社区

宛平城地处京港澳高速与西五环交接处,属于比较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农居混合。当然,宛平城在公元1638年开建时,北京还没有高速公路,完全是另一番模样。

宛平城西是永定河,永定河上的卢沟桥是北京西部进出内蒙古高原、南下中原的必经通道,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为防范农民军进击京师,明朝修建了这座东西长640米、南北宽320米的长方形古城,用作兵营。因此,它不同于一般古城,只开设了东西两门,如今,宛平城成了华北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两开门卫城。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卢沟桥附近挑起事端,并炮轰宛平城,“七七事变”就此爆发。至今,宛平城的城墙上还保留着当年日军炮击留下的弹痕。

1961年,国务院将宛平城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国家拨专款对宛平城城墙、东西城楼进行修缮;1987年,宛平城正式向游客开放。

漫步在城中记者发现,和热门旅游景点稍有些不同,因其历史意义,宛平城内的商业色彩并不浓郁。东西贯通的城内街两侧,有些古色古香的小店,大多是小饭店、小超市、旅游纪念品店,并不杂乱,可能时值淡季,有些小店甚至没有开门。抗日战争纪念馆内,有几队穿着校服、整齐列队的学生正在参观。

在这个下午,古城内最热闹的时刻,正值城内街旁的卢沟桥第一小学校放学。在校门前聚集着接孩子放学的,就是居住在城内街身后居民区的宛平城百姓。

跟随宛平城一起历经历史风雨跌宕起伏的,是“宛平县”的几百户居民,从元朝开始,宛平县便已设立。时至今日,宛平城内一共有781户居民,其中农民267户,常住人口约1600余人,流动人口734人,分散在247个居住大院中。

“我们这里还是挺特殊的,宛平城内农居混合共存,原来的情况是社区管居民,村委会管农民,旅游区管旅游文物。现在好多了,农居共驻共建,社区担任起了对农民和居民的管理工作。”宛平城社区负责人告诉北京晚报记者,平衡城内生活与大型活动的关系,一直是社区工作的重点。

第一场攻坚战缓解停车难

老郭一家世代居住于宛平城内,每逢重大节日、节点和大型活动,宛平城会不同程度地交通管制,对有车一族来说,停车成为首要难题。

宛平城地区(相当于街道)办事处社区办负责人介绍,在2015年之前,宛平城的车辆管理基本处于一种无序状态,机动车可以随意在城内街穿行和停靠,杂乱无章。“201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宛平城也迎来了重大活动安排,那成为了一个契机。”

社区办负责人对2015年带来的变化记忆犹新:“那年的重大活动,宛平城从环境到秩序都做了彻底改造。”活动结束后,无论是居民还是社区、地区、丰台区各级主管部门,都希望能保留改造成果,将宛平城的良好状态延续下去。于是,借鉴社区自治模式,成立了宛平城内街自管会。自管会由6个居民代表和7个农民代表组成,一事一议,议事协商,第一个解决的就是停车问题。

“当时自管会给宛平城户籍的有车族发放了车证,他们可以凭证进入城内,西门进、东门出,停靠在醒狮广场南侧停车场。其他车辆一律不得进城。”社区办负责人介绍,2015年重大活动前,城外建设了P2、P3、P4、P5等多块居民停车场,租住在宛平城的居民,可以停在城外的居民停车场。从那以后,宛平城的停车秩序一直保持至今。

标签: 便(42)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