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侨”这四十年:“集体家书”散发的侨爱光芒(2)

时间:2019-08-01 08:09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创刊号宣传发展政策,报道华侨回乡投资经商、发展贸易、从事公益的行动与成果,发行海外引起巨大反响。越来越多华侨在收阅侨刊后,将关注家乡的想法付诸行动,这从第3期《中山侨刊》的读者来信摘登可见一二。比如,三藩市徐顺利先生函:贵刊精悍而内容丰富,报道真实而亲切,传达了祖国和家乡进步繁荣的讯息,深获海外侨胞欢迎爱戴……兹随函附上美金五十元。檀香山彭官染先生函:很多三十多年没有回过家乡的同学,知道了家乡现在的景象,都非常高兴和感动,有些同学并且计划安排时间回国观光。加拿大刘毅明先生函:侨刊六包全部收妥勿念。由侨刊可知侨乡新貌,乡亲欢乐,今乡亲每户一册,甚为高兴,兹藉邮便顺付上港纸三百元为办刊之经费。

  倡议创办侨刊,不过是华侨为改革开放带去思路启发中的一个亮点,关键是其作用显著,帮助中山人民摸索出凝聚侨心侨力,支持改革开放的有效方法,坚定打开大门对外交流的信念。在《中山侨刊》创刊号的编后语中隐隐透出了期许:我县华侨思乡情切,现在看到故乡山河面貌有了显著变化,定会享受到更大的喜悦。在此之后,《石岐侨刊》(后并于《中山侨刊》)、《环城侨刊》、《隆都沙溪侨刊》、《东镇侨刊》、《下泽侨刊》先后面世,对增强与华侨联系、宣传改革开放,均有裨益。

  从《中山侨刊》兴办,看华侨勇当改革开放各项事业建设的急先锋。

  《中山侨刊》从1981年6月推出创刊号,兴办至今(2018年8月),总共出版了136期,经历了半年刊、不定期、季刊、双月刊的出版周期,从纯中文黑白,到全彩印刷,再到中英对译,不断成长,如今的年编印总量达37200本,发行到五大洲的7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业已成为中山市对外发行量最大、发行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强的正规双语期刊,曾多次荣获广东省侨刊乡讯评比一等奖(1985年、1993年),2012年获广东省首届优秀侨刊乡讯奖,2016年第四届广东省期刊优秀作品评选一等奖、二等奖等荣誉。

  创刊37年的《中山侨刊》,几乎与改革开放同频共振,从中可以看到华侨积极投身改革开放事业的身影,特别是在初期,华侨群体义无反顾地从海外回来,带着资金、技术,怀揣情怀、理想,满腔热情地为家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奉献心力,甚至不惜代价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拓荒牛”,对外交流合作的“信使”,这些都被《中山侨刊》详尽地记录了下来,主要体现在几大方面。

  一是推动经济建设方面,报道了大量华侨回乡投资办厂、兴办实业、经商贸易的事迹。《中山侨刊》创刊号分本县新闻、通讯报道、侨乡人物、百花园、香山掌故、海外侨情、为你服务7个栏目,有关华侨主题的内容占了三分之二,其中有关经济建设的接近一半。例如,《申明亭大队办好制衣综合工艺厂》,提到该厂由华侨、港澳同胞捐资兴办,一年集资40万港元,捐赠80台设备,派制衣技术人员回来培训工人,接受来料加工,年收加工费18万,加上国家补贴,占全大队总收入的百分之六十二。第7期报道,中山籍澳大利亚华人李永申先生,是澳大利亚卡普科公司氯调库设计制造专家,应国家供销合作社、国家科委、农牧渔业部邀请,四次来华传授水果保鲜技术。又比如长期关注知名侨资企业——完美(中国)有限公司,从其在中山设立总部,建厂发展,到增资扩产等发展大事要事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为侨企提供经营发展历史记录。

  二是助力慈善公益事业,记录华侨捐办教育、医疗、卫生、敬老、修路、搭桥等形形色色的慈善公益项目。例如创刊号报道旅美侨胞、美国加州大学历史系教授陈少岳博士先后多次应邀回中国讲学。另有文章专门称赞日本华侨吴桂显先生“赤子寸心 爱国爱乡”,讲述他从1979年回乡后,先后捐赠书籍、显微镜、英文打字机、电子计算器、录音机给华侨中学,成立“横滨中山县华侨中学教育基金会”。第14期报道,旅加侨胞、中山华侨中学校董会董事长蔡继有,为了提高学校英语教学水平,专门聘请加拿大籍英语教师欧文夫妇到侨中进行一年的教学,所有费用由蔡继有支付。第11期报道,何家儿女为母做寿捐资办校,恪尽孝道造福桑梓两全其美,将做寿所得港币15万,人民币4400元,捐赠给小榄镇华侨中学,建设何锡樑纪念图书馆。之后还有对“中山县人民医院杨颖滨大楼——中山首个接受捐赠一千万元的医疗机构”,“旅港乡亲郭得胜慷慨捐资1000万港元兴建孙中山纪念堂,成为改革开放后,广东省捐建纪念孙中山设施的第一人”,“中山设立广东省首个归难侨基金”等重大侨捐公益慈善事迹进行了专题报道。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