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张蔷 三十年前的音乐圈 ,我说什么是什么

时间:2019-08-01 08:04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张蔷 三十年前的音乐圈 ,我说什么是什么

  张蔷 1967年12月出生于北京,1985年发行首张专辑《东京之夜》后,两年之间推出15张唱片总销量超过两千万,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掀起了一股狂热的“迪斯科热潮”。1986年成为首位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内地女歌手。

  她曾是内地唱片销量纪录的保持者,也是首位登上《时代周刊》的内地女歌手,最红的时候,音像公司拿一套四合院换她一张专辑。那是1987年,她尚不满20岁,却已经结结实实地火了三年,在同龄人中,在整个音乐界里,没有对手。

  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人们对文艺作品的渴求,注定了一些人要走上时代的舞台,在风口中,成为激荡。张蔷是其中的佼佼者,她毫不费力地取得了一个歌手能取得的一切,随后又毫无征兆地退隐,在时代背景与个人命运的因缘际会中,张蔷本性里对自由和美的追求,让她的人生与音乐成为时代的孤品。

  制造浪潮的女孩

  首张专辑起印60万张,一售而空

  在张蔷的记忆里,改革开放后最明显的变化是可以穿得好看了,人们戴着彩色耳环走在大街上,似乎宣告着一个新时代已经来临。

  在此之前,美是一种集体意志,在个人生活中长期缺位,更与感受无关。她一度羡慕三十年代的旧上海,十里洋场中的女性,体态婀娜,风情万种。

  中学时代的张蔷已经显露出与众不同的特质。她是学校里唯一穿红皮鞋上学的学生,不仅是校内的焦点,也成了校外的重点关注对象。放学路上,会被社会青年“截”。

  当时社会青年并非贬义,词意中性,仅限字面。在通讯方式并不发达的年代,年轻人交友方式几乎只能如此,她害怕也很得意。

  对于中学时代的张蔷来说,美只是模仿,但是对美的向往,则是本能,似乎她天生对那些浪漫的、唯美的事物有着更强的感受力。她曾因为受到一部爱情电影的感动,回家对着镜子狂练接吻,但总觉得缺少点神韵。第二天上学,她用课本挡住自己,对着教室墙继续练,同学问她为什么面壁,她说,练亲嘴呢。

  那部电影的女主角在张蔷眼里美得如同一只豹子,电影场景有现实中不存在的华丽,所有人都穿得很好,像《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生活。那时她有很多想穿的衣服,商店里买不到,只能跟母亲一起手工制作。

  张蔷的母亲是中国电影乐团的小提琴手,她的古典音乐底子就是源于母亲。中国电影乐团除了音乐演出外,还要为各类电影、电视、纪录片、专题片录音,乐团里常有国外唱片作内部资料,张蔷和母亲会把最新的音乐翻录。同时,家里的“海外关系”也为她提供了大量音乐,这些是她最早的音乐启蒙,而张蔷接触到的唱片封面、国外电影、杂志也在影响着她的审美。

  因为母亲工作的缘故,张蔷看的听的,都是国外的演出和音乐,她渐渐笃定了自己未来要走的路——当歌手,并且与众不同。下定决心后,张蔷很快离开了学校,那时,没有任何人会想到,这个十几岁的女孩,会在随后的日子里开创一个新的浪潮。

  成为歌手的经历异常顺利,当然,这也是个被讲述过多次的故事。1984年,张蔷母亲的院团同事告诉她,云南音像想签约一批年轻歌手,知道张蔷唱得不错,可以去试试。

  张蔷在北京录制了小样寄过去,随后,对方邀请她去云南录音,半个月时间,第一张专辑《东京之夜》诞生,张蔷拿到1400元唱片酬劳,在月工资两位数的时代,这笔钱称得上巨款。

  专辑上市后出乎意料地爆红,起印60万张一售而空,随后加印了250万张,她的声音开始出现在大街小巷,商店里都在放她的歌。随后,云南音像决定以六倍的酬金再与张蔷签约一张专辑,她差点成为被一张专辑成就的万元户,但财务上已经完全自由了,“在哪儿我都是大户,没有比我有钱的,我们团(中国电影乐团)也是我最有钱。”张蔷举例,“相当于把我们团所有编制(的收入)全给我一人,就这么牛。”然而这还仅仅是个开始,到她出国留学前换外汇时,现金已经需要用行李箱来装,一次可以换完一条街所有的美元。

  很多“老人”嫉妒张蔷,对她非科班的出身颇有微词,张蔷不以为然,“没办法,人就认我,买我的账,谁嫉妒都没用。”那时虽然她刚刚离开校园一年,但已对自己、对职业有着超越年龄的认知,她明白一个歌手的价值是由市场决定的,而不是某个人或某个单位。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