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一个大学生眼中的苏宁扶贫:为农民输血与造血

时间:2019-07-22 18:22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我没有记住这个戴眼镜、90后年轻人的名字,但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没有记住这个戴眼镜、90后年轻人的名字,但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9月19日,山西隰县习礼村。当数百位村民聚焦在一起,享受着中国农民丰收节带来的喜悦,站在村中心广场欣赏当地有名的浦剧时,人群中的一位年轻人格外显眼。

  这在以中老年居多的人群中,他是唯一一个90后的年轻人。斯文、腼腆,具有典型知识分子的特征。

  站在苏宁易购的易拉宝面前,他若有所思。这张普通的易拉宝,印有“致敬亿万农民——庆祝中国首届农民丰收节”,中间是一位当地农民手捧一蓝地方特产“玉露香梨”,最下方的字体是“助力消费扶贫——耕者有尊严,食者得健康”。

  当我在现场试图寻找与众不同的线索时,他映入了我的眼帘。在我与他有限的交流中,他以大学生、当地村民甚至公务员三个不同的身份,讲述他眼中的农村互联网、精准扶贫的路径时,从他的眼中,我读到了互联网改变农村未来的曙光。

(左二背影者为习礼村大学生)

 

(左二背影者为习礼村大学生)

  农村需要的互联网扶贫不是纸上谈兵

  做为国家级贫困县,以梨果之乡闻名的隰县盛产玉露香梨。隰县80%的耕地种植果树,80%的农民从事果业生产,80%的农业收入来源于果树。他的家乡习礼村则是典型的梨果村之一。

  他是这个村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今年毕业于山西农大。原本正在外面毕业实习的他被家人叫了回来,帮助家里采摘梨果。

  出生于习礼村,但他和村里其他农民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命运。不仅仅因为是他大学生,更重要的是,他已经考上隔壁一个县城的公务员,这段时间正在等待分配工作。

  习礼村还存在贫穷,但他深爱着出生的故乡。当他以当地村民、大学生乃至于公务员三重角色,看待家乡的变化以及互联网生态正在打破农村原有的经济格局时,他的眼里写满着期待、他的内心充满了强烈的参与感。

  在他还没有毕业时,习礼村就开始有了一些变化。这一年,苏宁扶贫正在全国各地陆续展开,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共同打造的电商扶贫项目将隰县纳入了扶贫范畴。

  今年1月29日,中国扶贫基金会和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举办的“电商扶贫伙伴大会暨善品公社‘深度优鲜’战略发布会”上,苏宁与中国扶贫基金会签订了山西隰县玉露香梨产业扶贫战略合作协议。

  这个消息在当时的隰县引起高度关注。苏宁做为知名零售企业,有线下实体店和线上电商的巨大优势。通过他们遍布全国的网络,能帮助隰县梨果有更好的市场和销路。

  把扶贫落到实处,这是苏宁持续扶贫的核心。是役,与隰县梨果扶贫苏宁投入近500万元,联合中国扶贫基金会,依托各自在产业运营、商业资源、品牌公信力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全面扶持玉露香梨产业竞争力培育和产品上行,帮助贫困农户增收脱贫。

  这个消息让很多农民做起了打算。春节回村时看到了乡亲们对未来几年的规划。甚至,很多人向他请教什么是互联网思维,电商如何帮助销售梨果,苏宁扶贫能为农民带来什么。

  他深刻体会到苏宁扶贫撩拨起了农民心底的激情。当他为左邻右舍讲解他对苏宁有限地认知时,讲起苏宁易购中华特色馆为各地农民带来的变化时,他感受到了农民急迫的心态。

  苏宁互联网+扶贫,如同一股洪流,打开了这里的农民互联网思维僵局。通过苏宁扶贫的输血,让他们更要学会互联思维、借助苏宁扶贫自我造血,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我觉得苏宁扶贫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以智慧零售的角色打通线上线下渠道,切实帮助农民增加销售和收入。苏宁扶贫线下线上两条路同时推进,线上是销售,线下是帮助农民塑造品牌,培训他们互联网工具的运用,这让农民感觉到切实可行。”

  这位大学生和他的父老乡亲们一样,渴望互联网+扶贫改变家乡。但他比其他人看得更远,他认为互联网+扶贫是一个持久战。苏宁除了有线上渠道以外,还有遍布全国的几千家门店,这让乡亲们感觉到放心靠普。

  当天,苏宁、中国扶贫基金会定点打造的“山西隰县‘互联网+扶贫’产业发展与提升示范基地”揭牌仪式结束后,村民们都纷纷上台签下自己的名字。他是第三个走上红毯,代表父亲在背景板上签下了名字。

  这一刻,他写的不仅仅是一个名字,还有对苏宁的一份信任。

农民丰收节是互联网+扶贫的新里程碑

 

农民丰收节是互联网+扶贫的新里程碑

  2018年的中国农民,注定将载入中国发展史册。

  6月21日,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批复发布,同意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