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浪尖上的海洋体育浙江海洋大学海洋体育教育的探索

时间:2019-07-18 14:39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21世纪是海洋世纪。随着对海洋的不断探索,海洋体育得以蓬勃发展起来。海洋体育要推广,文化教育需先行。浙江海洋大学作为省内唯一一所以海洋为特色的本科高校,致力于构建海洋体育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的海洋体育后备人才。

不断探索 将学生"赶"下海

临海而建、岛上学府——浙江海洋大学的优势十分明显。浙江海洋大学体育与军训教育部主任黄永良教授深知,要发挥这样得天独厚的优势,必须加强浙海大的海洋体育教育,将学生"赶下海"。

浙海大从2014年开始就尝试着开设一些涉海类的体育项目课程,比如龙舟、帆船、帆板、皮划艇、海上救生等等,都是针对涉海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校特色课程。同时,学校也为这些特色课程的设立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持。黄永良自豪地说:“与课程相关的体育设施器材,包括帆船、帆板、皮划艇等配套设备,都是学校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操练要求出资购买的。同时,学校还投资建造了揽月湖边的海上运动教学训练基地。”

令人惊喜的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不少学生怀着挑战自我的心,主动选择"下海"。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16资环的余懿同学是选修"海岛野外生存与拓展课程"的学生之一。他兴奋地告诉记者:"这是我选体育课时的首选"。谈到这些涉海类体育课程火起来的原因,黄永良表示,主要是大学生对新事物学习的兴趣与体育的特有的育人功能使然。一方面,不同于传统的体育课,在校学习体验与海洋有关的体育项目的机会非常有限,一旦毕业走出校门,学习该项目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因此,许多学生选择把握机会,勇敢尝试。另一方面,热爱才是源动力。"我看到有很多女生在上帆板课,甚至到了十一月份天气转冷的时候她们仍坚持下水。"黄永良感慨道,"我认为正是因为这是她们的兴趣所在,有兴趣就有动力,所以吃苦受累也甘之如饴。"

然而,在浙海大构建海洋体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黄永良坦言有欣慰也有遗憾。欣慰的是浙海大海洋体育教育在课程建设方面已初见成效,特别是"浪尖上的海洋体育——海岛野外生存"与"浪尖上的海洋体育——海浪救生"已被列为浙江省在线精品共享课程。但遗憾的是,出于安全性或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等原因,像"风筝冲浪"等课程一直没有机会面向全体学生开放。

有海可依 未来可期

十年磨一剑,今朝露锋芒。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浙海大海洋体育教育体系初见雏形。黄永良强调,学校打算将这些涉海类体育运动作为一个系列课程呈现出来,课程名称是"浪尖上的海洋体育+"。像桨板和皮艇球这样新型的体育运动日后也会被纳入课程当中,以丰富体育课堂内容,全面提高学生海洋特色项目运动技能。

值得注意的是,海洋体育教育活动不应局限于课堂之中。黄永良表示,欢迎所有学生参与到海洋体育运动中来。他介绍道,在现有每年的端午节龙舟竞赛、皮划艇赛、“小铁人三项”的基础上,今后将举办海洋体育运动会,并继续在军训中推广环岛野外拉练、操艇登陆、海上救生等。黄永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学生主动感受特色海洋体育项目的迷人之处,增强学生对海洋体育的了解、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

教育和文化传承相辅相成,浙海大海洋体育教育也一直致力于推广中华传统文化。"在竞技赛事中获得好成绩固然值得高兴,可不能仅仅为了名次而比赛,参与比获胜更重要,让学生通过大赛平台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感悟人生,学会沟通、学会协作、学会做人比获胜更重要。"黄永良表示,希望一些特色海洋体育活动能够走出校门,"依托我们学校的场地设施,逐步打造出影响整个舟山市仍至全省、全国的品牌海洋体育赛事"。

学校一直在努力将海洋体育运用到社会实践、公益服务方面。浙江海洋大学在去年浙江省第三届体育大会中承办了五个项目,分别是定向、航海、龙舟、攀岩和体能测试,今年承办了舟山市首届“阿拉过端午嘞!龙舟大赛”。今年3月18日,浙江海洋大学龙舟队首次参加“中华龙舟大赛”(海南·万宁站),成功晋级100米、200米、500米项目决赛,经过激烈角逐,荣获三个比赛项目第六名的好成绩。这些项目的学生志愿者大部分都选修过浙江海洋大学的特色体育课程。同时,让很多人大为赞叹的是,去年雨灾期间,浙江海洋大学海岛野外生存队积极参与抗洪救灾工作,帮助了不少受灾群众。"正是因为参与海洋体育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他们才能更好地投身于社会服务之中。"言语间,黄永良由衷骄傲。

海洋体育成果凸显

近年来,浙海大海洋体育特色教学与运动训练成果凸显,全国相关媒体多方报道。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