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湖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探索化学师范教育新模式

时间:2019-07-18 14:31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4月1日上午九点,湖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6会议室座无虚席,欢声笑语不断,第233期“快乐周末谈”活动如期举行。大家围绕“如何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各抒己见,“学习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考试不要临时抱佛脚,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要真正学到本领,感受学习的乐趣”“阅读英文文献,最主要的是找出关键词并且注意单词的衍生意思。”特邀嘉宾——学院杨春明教授对同学们的疑问一一作答。作为学院学生培养的品牌项目,“快乐周末谈”是学院创新育人的一个缩影。

早在2009年,湖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创造性地提出了“理工教融合”的化学化工人才培养模式,并致力打造与之相适应的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教学科研平台。2010年,学院在“理工教融合”的基础上,开设培养拔尖创新本科人才的“浩青实验班”,为每位学生配备一名导师,进行一对一科研学术指导和个性化培养,目前各届“浩青实验班”学生就业率均达100%。

在近10年的探索实践中,湖南师大化工院始终以学科特色建设和科研基础创新为抓手,将“理工教融合”、分流培养和全程跟踪相结合,逐渐形成了“融合-分流-跟踪”的化学师范教育新模式,培育出一大批综合型化学师范领域拔尖人才。近年来,化学学科在全球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中始终排名前1%。

“理工教融合”:厚基础宽口径的综合教育

近年来,全国各高校对于教师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从未间断,但总有点事倍功半的感觉。“教师教育工作存在着不系统、不全面的状况,主要是因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割裂、课程设置融合性不足、轻基础重结果的培养取向而产生的所育学生创新能力不够、发展口径过窄的问题。”湖南师大化工院党委书记于凤江直指症结。

如何扫清障碍,突破壁垒?对此,湖南师大化工院在深入研究国内同行办学状况、论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理工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依托姚守拙院士领衔的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团队”和“分析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等4 个省级教学团队,围绕“将前沿成果融入教师教育”的主题,组建起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这其中,50%的教师具有海外学习或研究经历,5名“芙蓉学者”、“潇湘学者”特聘教授,2 名全职英籍特聘“百人计划”教授均参与本科人才培养工作。通过名师讲坛、创新项目团队攻关、师徒结对等形式,将最新理论成果有机融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现以研促教,以教兴研的良性循环。

在课程设置上,强调理学的综合性,突出工学的宽泛可选性,注重教师教育的实践性与技能性。规定学院各专业学生,均可选修教育学,基础课程一、二年级全部打通,三、四年级专业课程也可互通,全面夯实学生专业基础,努力提供多样化课程选择。推行能力培养四年一贯制教育模式,即教师教育四年一贯制、双语教学四年一贯制、信息技术教育四年一贯制,不断实现宽口径、综合型的教育培养目标。

近年来,学院“理工教融合”的教育探索取得显著成效。各专业学生在全国、省级学科竞赛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化学专业学生在湖南省大学生化学化工实验与创新设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11 项,在全国师范院校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邀请赛中获得一等奖2 名,全国高等化学专业师范素质大赛中也分别获得1 个特等奖和4 个一等奖的佳绩。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是目前国内高校化工设计领域的顶级赛事,从2011 年至今,学院工科专业学生共获得了1个全国特等奖、2个全国一等奖、6个全国二等奖和7个全国三等奖的骄人成绩。

“分流培养”:创新驱动、因材施教的专业教育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不仅要坚持和达到对教育人才综合培养的要求,也必须要坚持创新驱动,因材施教,全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湖南师大化工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守拙表示,学院在深入考察调研办学现状、反复论证培养方案目标与可行性的基础上,采用分流培养的方式对化学教师的专业教育进行创新研究与实践。

学院秉承创新驱动、因材施教的原则,精心打造了以“浩青实验班”为代表的,针对不同发展志向本科生的创新性教育教学方案。专业教育中,以各年级浩青班为牵头,带动全院学生积极投入科研创新中来,展开“新时代化工力量培养活动”。要求浩青班学生以“1+2”形式与其他专业学生组队,30 位导师从头至尾进行指导与帮助,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为确保资料查找等工作顺利进行,学院分配专门自习室给参赛者,为学生的创新研究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