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大湾区的跨境医生

时间:2019-07-17 04:13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摘要] 7月5日,随着《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下称《行动计划》)的印发,大湾区内跨境医疗合作正在积极推进,越来越多的跨境医生成为了其中的主角。

  时代周报记者 王心昊 发自广州、佛山

  每天早上7时,一辆跨境大巴从香港岛薄扶林的玛丽医院出发,目的地是50公里外深圳湾红树林旁的港大深圳医院。车上坐着几十位香港大学派驻港大深圳医院的医生。2012年7月1日,香港大学和深圳市政府合作运营的港大深圳医院正式开业,自那以后,如此往返两地已经成为这些跨境医生的工作常态。

  尽管从香港薄扶林到深圳湾红树林的车程只有一个小时左右,但是两地的医疗体制和医疗习惯却不同。7月5日,随着《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下称《行动计划》)的印发,大湾区内跨境医疗合作正在积极推进,越来越多的跨境医生成为了其中的主角。

  《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支持推动港澳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主体在珠三角九市按规定以独资、合资或合作等方式设置医疗机构,便利港澳医师注册执业。

  根据广东省卫健委提供给媒体的数据,截至今年6月,获得内地医师资格的港澳医师在广东执业登记人数为258人;截至2018年12月31日,香港医师在广东短期行医人数为74人,澳门医师在粤短期行医人数为11人。

  “粤港澳三地的医疗合作空间十分巨大。”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林江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港澳医务人员跨境到珠三角执业,不仅能够发挥港澳医疗在技术与管理理念的优势,满足更多珠三角对于高端医疗的需求,同时也能够促进三地之间医疗工作者群体的沟通和交流,从而提高整体医疗水平。

  研究样本成为吸引力

  目前,港澳居民在内地获得行医资格有两种方式:一是获取内地医师资格,二是短期行医。内地医师资格可通过全国医师资格考试或资格认定获得,获得后的港澳医师与内地医师享同等待遇,可直接执业也可开设个人诊所。短期行医则需要递交相关的资料进行审核,且行医许可时间只有三年。

  “对于香港医生来说,去珠三角执业一大吸引力就是能够接触到基数众多的研究病例,” 曾在珠三角短期工作过的香港某公立医院医生赖姗姗(化名)对时代周报记者坦言,“对于医生和医疗研究来说,能够接触充足的病例也是提高医疗水平的重要一部分。有一些罕见病,可能全香港都没有几个病例,开展研究几乎是不可能的。”

  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却能够为医学研究提供数量庞大的研究样本。例如,从2018年11月开始,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就与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的陈基湘教授一起合作,基于佛山地区人群肠道菌群研究开展学术研讨,并在未来5—6年时间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中寻找10万个孕妇和婴儿开展肠道菌群的研究。

  “人的肠道有数亿的菌群,目前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组成对人体的健康影响很大,包括身体发育、哮喘肥胖等病症甚至思想行为等。”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院长介绍,该计划会从不同阶段的样本中搜集肠道菌群情况、生命样本、生活环境等数据进行分析,研究预测未来人体会在哪方面存在风险而进行比如植入健康菌群改善组成的干预,减少未来发病的可能。

  “我们已经与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微生物系团队合作,联合开展基于佛山地区人群肠道菌群分布特点的精准化防诊治转化医学研究。”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陈国强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目前该项目已经完成伦理审查、流程梳理、志愿者招募、问卷调查、样本存储等,建立起佛山地区健康和部分病种人群肠道微生物样本库,下一步将对高通量测序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

  陈国强表示,计划通过此合作项目的开展,以点带面,推动一系列科研合作。“大概用半年时间建立团队开始研究,一年后会有初步的阶段性的成果,预计三年后能收集大概3.5万例的数据。”陈国强表示。

  十年“点状”发展

  粤港澳间的跨境医疗合作,起源于2010年。在《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 ),合作框架下,原卫生部于2010年12月发布《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医疗专业技术人员在内地短期执业管理暂行规定》,并于2012年12月联合商务部印发《关于香港和澳门服务提供者在内地设立医疗机构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文件,允许香港、澳门服务提供者在内地以独资形式,或与内地的医疗机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以合资合作形式设置医疗机构。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