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非典型”性教育课程诞生记

时间:2019-07-17 03:40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十几把椅子摆成一圈,中间是一盏圆圆的夜灯。教室里所有灯都关掉了,黑暗中只有小夜灯的暖光和大屏幕的荧光,活动的名字“围炉夜话”恰好与这一场景呼应。

  教室里的人大多互不相识。无人指挥,无人引导,他们主动讲着自己的故事,那些在这个教室外或许难以开口讲述的故事。

  “这里有种氛围,让我能说出从来没和别人说过的故事。”当晚,一名参与者说。

  “Fate Escape”

  在清华的四年里,许书畅在很多场合听到过那些故事,它们既有着难以公开言说的忌惮,又满怀期待地看着走在那条路上的人。

  许书畅便是那些人中的一员,他的路始于对艾滋的关注。大一的暑假,许书畅与来自清华、北大、复旦三校20余名共同关注艾滋的同学组建了“防艾1+1”实践支队,前往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的“艾滋病村”文楼村进行医学社会学调研。他一直关注着性少数群体,但他对艾滋这一话题的关注则源于其被污名化的特点,感染者往往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和心理压力,他觉得这“和性少数人群面临的压力相同”。

  文楼村里,老人感染HIV的消息传出去后,“头都没人给他剃,东西也不一起吃”;外地亲戚前来拜访,在家门口说了几句话就走,连一口水都没喝,自此也很少来往;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不敢对外人提及自己的家乡,因为只要身份证上有“文楼”,人家就不要……在村民的口述中,艾滋这一标签为他们带来的压力和歧视极大地震撼了许书畅。

  “防艾1+1”实践最终在校级评比中拿了金奖,但回想起这次实践,许书畅认为他们更多地停留在对艾滋污名化的认知层面,对其现状的改变十分有限。

  对艾滋的关注并未止步于此。许书畅仍然试图寻找切实改善艾滋污名化现状的方式,修数字媒体艺术双学位(美双)的他曾尝试把艾滋与游戏相结合。大三的寒假,他与两名同学合作开发了一款与艾滋有关的游戏,并给它起名叫“Fate Escape”(命运逃脱)。

  阴冷朦胧的深海、废弃的医院、古旧的桌椅沙发、散落的纸张书本、随意摆放的轮椅担架……这是许书畅建造的游戏场景——深海中的记忆宫殿。这种阴冷恐怖的氛围塑造源于一名HIV感染者的自述:“刚拿到检测结果时,好久都喘不上气来。”

  游戏中,失去记忆的主人公沉入深海,进入了一个记忆宫殿,其主人是一名女高中生。为了还原她的故事,主人公需要搜寻和拼凑她的记忆碎片,包括考卷、轮椅、担架等物品;纸张和书本则夹杂着她零碎的日记和思考,记录了其HIV阳性身份公开后与朋友、恋人、父母等角色的互动,玩家则需要从提供的选项中为主人公选择是否坦白等应对方式,而这些选择都会影响后续剧情。

  然而,尽管游戏的名字叫“命运逃脱”,其结局却并非如此。

  主人公始终在努力说服他人,但她终究无法左右父母的观念,也无法改变朋友和恋人的躲避和猜忌。无论玩家在游戏过程中如何替主人公应对,最后都会导向同一个结局——主人公精神崩溃,轻生未遂,失去全部记忆而回到记忆宫殿,她一直寻找的正是自己丢失的记忆。

  但游戏本身远非如此简单。许书畅在其中设计了一个“黑色幽默”——由于初筛假阳性,主人公最初便深知自己并非HIV感染者,但旁人均不相信。她的悲剧并非源自对艾滋的恐惧,真正的推手则是旁人的歧视。

  许书畅对这个游戏的脚本并不十分满意,试玩游戏的朋友也向他反馈:虽然情节设定很好,但叙事手法过于单一,游戏性不强。而许书畅想通过这种悲剧式的宿命传达这样一种思考:只要旁人对艾滋病毒感染者的态度不发生转变,他无论在苦海中如何挣扎,都逃不过郁郁而终的宿命。

  “怯于谈性”

  从艾滋病村回到学校后的秋天,学生小组Purple的成立让许书畅十分激动,他第一时间加入了Purple。

  Purple由学生红十字会同伴部的几名成员自发成立,他们都关注着性少数议题,专注于探讨性与性别多元文化,希望能够建立一个更加开放的讨论平台。Purple既为性少数人群提供支持服务,也在高校中开展倡导活动。

  许书畅觉得自己对性少数相关理论了解不深,他为Purple撰写的也多是艾滋检测、HIV暴露后预防等科普防艾的知识性推送。但那年冬天,在“清华人,你的2015年有多勇敢”的征集中,他写道:“希望以后投身LGBTQIA(性少数群体)的公益活动和学术研究。”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