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罗振宇跨年演讲提到的这两所学校引人深思

时间:2019-07-17 03:30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范家小学和北京十一学校。

它们的教育探索,揭示了目前主流教育中常常被忽视的两个必要角色:社群和校友。

当这两个角色真正发挥作用,会教育出怎样的孩子?

 1.

第一个角色是:社群。

试想一下这样一个问题,一所大山里的留守儿童学校,会教出什么样的孩子?

和我们大城市人平时的想象不同,何帆老师答案是:这样的学校教出的,是他见过的最快乐、最自信的孩子。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范家小学是一所不折不扣的山村小学,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宝轮镇四川苟村一组。如果你在卫星云图上搜索范家小学,你是看不到具体的地貌的,因为它坐落在深山中。

范家小学规模非常小,一共只有28名幼儿园孩子、43名小学生和12位老师。这里面,大多数孩子的父母都外出打工,没有陪在他们身边。还有一些孩子身体不便,比如聋哑、智力障碍,或者家庭出了问题,父母离异、母亲患病等等。

这样一所大山里的学校,各方面都十分匮乏。学校资源不足、学生数量不足,从传统判断标准来看,学生并非有先天优势,他们在升学这件事上并没有什么竞争力。所以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大家自然也就不玩命地追求那个目标。他们的主要精力,就回到了教育的初始目的:育人,让学生成为社会合格的一份子。

何帆老师在这所小学走访调查了十几天,得出一个连他自己都震惊的结论:所有最先锋的教育理念在这所山区小学都能看到。

首先,学生不足,学校自然就演化出小班教学,一个班七八个学生。每一个老师分配给每一个学生的时间变多了,关注也变多了;

其次,学校资源不足,就不能关起门办学,必须融入乡村,和周边的老乡密切地打交道。这样的学校不再是一座考试集中营,孩子们除了上课,还要采蘑菇、拾柴火、参观水电站等等,通过走出学校来理解真实的世界;

再次,学生家长不在身边,本不是一件好事,但也产生了另一个附带结果:大城市里那种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干扰,什么家长会、家长群都消失了。老师和学生变成了生活共同体,孩子遇到难事可以扑到老师怀里。这样一来,老师可以按照自己的教育理想,来塑造学生的人格。

虽然范家小学的孩子,大多来自不那么美满的家庭,但是学校给了他们最重要的东西:一个平等、包容、自信、乐观的社群。

《纽约时报》把现在过度强调父母对子女教育的育儿方式,称为“精细教育”,并评价这种“精细教育”是一种无情的育儿方式,不仅对子女无情,也对父母无情。如今一位在外工作的母亲,花在照看孩子上的时间,和 1970 年代的全职母亲一样多。

著名心理学家哈里斯在《教养的迷思》这本书里告诉我们,孩子的成长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他们更重视的是跟自己同龄人之间的互动。而我们现在的教育理念,正是过度强调了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要性,忽视了孩子社群的重要性。

非洲有一句谚语:“教育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

范家小学的故事告诉我们,当教育不再局限于教师和孩子、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互动后,这样一群由社群共同教出来的孩子,自信,阳光,有着极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范家小学的孩子长大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个问题我们很难回答,但是我们能想象得到,他们的一生不会差。不管他们能不能上大学,这都不影响他们成为一个自食其力、有社会尊严、有手艺的劳动者。他们的根牢牢扎在这个社会里,他们获得幸福的能力一点都不比那些城市里的孩子差。

请记住这所学校,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宝轮镇苟村一组的范家小学。

2.

第二个角色是:校友。

在大部分时间,我们对“校友”这个词的理解是很抽象的。

因为他们往往前面会加上两个字:“杰出”。也就是说,如果不是“杰出校友”,那么当你毕业了,这所学校大概率未来和你没什么关系了。

可北京十一学校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