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从英国天线宝宝早教探究:英式早教是如何做到“寓教于乐”的?

时间:2019-07-01 23:21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今年五一,难得有4天的假期,家长们终于有足够的时间带宝贝们去处走走。不过,既然是带小孩出游,目的地可就要慎重选择了,首先必须要选择一些安全的,其次最好是能让孩子受益的场所,为此,不少家长都把科技馆、海洋馆、博物馆等列为了出游去处。

得益于“故宫淘宝”的走红,冷冰冰的博物馆让普通民众找到了全新的“打开方式”。无独有偶,很多博物馆、科技馆等纷纷“走下神坛”,面向孩子推出了寓教于乐的互动活动,比如功能迥异的机器人表演,各具特色的科普教育活动等,让孩子能在欢乐的表演、游戏中,近距离感受科学、文化的奥秘,受知识熏陶与文化启蒙。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教育的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随着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在国内的广泛传播,早期教育中的“寓教于乐”理念风靡一时,国内教育也在积极尝试转变,诸如博物馆开放日等寓教于乐活动也愈加丰富多样,但是因为中国教育中的说教模式根深蒂固,“寓教于乐”仍缺乏基础,因此许多所谓的“寓教于乐”,往往徒具其表,或直接走了样。

至于“寓教于乐”究竟该怎么展开呢?这应该从“寓教于乐”的成功者——英式早教上来研究讨论。

首先,应该让“教”回归到本质上来。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有求知欲、有创新能力、有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

从家长角度来说,家长首先应该改变教育中的“输赢”观念。

当我们在与“别人的孩子”比拼背了多少诗、认了多少字的时候,英国的孩子并没有着急识字、背诗:他们一会儿在马场,一会儿在球场,一会儿在树林,一会儿在海滩,释放着自己无穷无尽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他们与同龄的中国孩子做对比,也许字识得不够多,数算得不够对,但是他们主动研究,自主探索的心理倾向一定更强。

如果家长都执着于让孩子三岁能文、五岁能武,寓教于乐是难以有生存的基础的。

从幼儿园或早教机构来看,教育就要克制对“结果”的执念。

早期教育不是让孩子趴在桌子上认字、识数,而是对情商、社交、体能、创造力等潜力的挖掘和开发。前者是能量化的教育结果,而后者才是让孩子受益终身。

英国天线宝宝早教的课程是符合EYFS标准的科学课程体系,她没有执着向家长展示能教孩子识多少字、背多少诗,而是践行了“smile”早教哲学,让孩子们在“世界公民”的课堂上,通过“游戏”的形式,品尝世界各国的美食、体验各个民族的节日,让孩子在游戏中领略了世界风土人情、人文艺术,长了见识、见了世面,接受了多元文化熏陶。

从可量化的结果来看,这样的课程似乎并没有为“赢在起跑线上”做多少准备,但是如果放眼长远来看,孩子因为见得多,思想变得多维,求知欲变得更强。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有健全的人格、丰富的知识、健康的身体的人。随着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在国内的广泛传播,以及中国家长和教育从业者的意识转变,更科学、更先进的教育,将在中国的土壤上生根发芽。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