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教育深1° | 自主招生变迁史:从绿色通道到虚假繁荣

时间:2019-06-27 15:57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教育深1° | 自主招生变迁史:从绿色通道到虚假繁荣

开幕

2003年8月6日,一个祖上四代行医的大家族,正在家里焦灼地等待。只因这个中医世家的独女刘雨芙,高考只拿到406分。这离黑龙江那一年的本科录取线还差12分,这要命的12分。

刘雨芙的姥爷是“中国名老中医”,姥姥是哈尔滨中医医院的针灸专家,妈妈和大姨也是医疗从业者。但这一切,在冷冰冰的高考分数前,都只是虚无的泡沫。

一家人本来心如死灰,然而就是这一年,一个横空出世的政策,一个崭新的时代,改变了刘雨芙的命运。

2003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获得了全国首批自主招生的资格。在3名博士生导师的联名推荐下,刘雨芙参加了系里专家组的测试。

经多项考察,专家组认为,刘雨芙专业能力出色,实践能力甚至达到本科毕业的水平。因此,他们决定——破格录取。

接受记者采访时,雨芙心有余悸地说:“我真的太幸运了。是高校自主招生的新政策,让我如愿以偿地进入大学,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

如今,她已经顺利毕业,成为哈尔滨中医院的主治医师。

她是第一批幸运儿,走上了自主招生——这条为高考发挥不佳的专才生开辟的“绿色通道”。

教育深1° | 自主招生变迁史:从绿色通道到虚假繁荣

教学[2003]1号文件 开展自主选拔试点

那时的自主招生,门槛很严、人数很少。只有极少量(文件称不超过录取总人数的3%-5%,实际更少)的“偏才、怪才”能被破格录取,与一般考生没有利益冲突,让大家一片叫好。

然而,随着加分门槛逐渐放宽,“量身定制”的专利、“专业代笔”的论文等迅速成为灰色领域中的昂贵商品,一方面打造出一群光鲜靓丽的“天之骄子”角色,一方面显著打破了高校招生的公平性。

更令家长焦虑的是,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获得了自主招生的优待,那我的孩子怎么能没有加分呢?

有知情人士统计了近10年来“211”、“985”名校高招的裸分率(指没有任何加分的录取人数占总录取人数的比例),发现该数据多年维持在70%以上(主要加分类型包括:保送、竞赛、自招、三好优干、特长生、各专项“计划”等)。这会让很多家长稍稍安心:原来大多数人还是靠裸分上的名校。

但是,倘若把目光集中到教育资源特别发达的地区,会发现那里的情况严峻得可怕:有研究数据表明,北京的清北裸分率在40%上下徘徊,四川前几年的北大裸分率仅为35%左右。而竞争压力最大的浙江,据报道,2016-2018年,清北裸分率分别为11%、8%和5%。

教育深1° | 自主招生变迁史:从绿色通道到虚假繁荣

浙江 “华约”自主招生考场

“没加分,根本没可能上名校!”焦虑感随之蔓延。为了加分,家长们病急乱投医,教育市场在了解了自主招生的一些规则和套路之后,纷纷推出各种昂贵的产品:专利、论文,八万一个;面试培训,一小时几千。有家长惊呼:“上满三年学而思,学费不如自招班!”

然而,自招培训班门口却写着八个大字:“寒窗十年,最后一搏。”据说,这个文案对家长的杀伤力,极其高。

好在今年年初,教育部终于下重手整治自招乱象。专利、论文被请出自招申请材料,同时出局的还有那些缺乏公信力的竞赛。最重要的是,教育部要求各高校严格控制自招降分人数和幅度。

重拳出击下,公平性有了保证。但是新政策下“怎么合理获得加分”,却是道新的难题。特别是高一高二的家长,往往彷惶困惑,感到自己“有力使不出”。

今天,我们将为你梳理自招的历史及其发展逻辑。自招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一、专才生的绿色通道(2003-2010)

二、尖子生的兜底保障(2008-2014)

三、“大小自招”合并后的虚假繁荣(2014-2018)

四、回归初心、成绩为王(2018起)

读过以后,你就会了解:

这场自招“大战”,究竟在筛选怎样的胜利者?它的标准是什么?我们要如何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为孩子的名校之路铺上一层额外保障?

你还会看到,一个在中国教育领域不断应验的离奇的规律:

任何创新的、非标准化的选拔机制,都会被市场主体“消化”,而后变成一桩暴利的、彻底的金钱游戏。然后政策被逐利者推搡着,逐渐背离它的初衷。

越是花团锦簇、欣欣向荣之地,越接近丧钟将要敲响之时。

专才生的绿色通道(2003-2010)

2009年夏天,四川绵阳的“甲骨文天才”黄蛉成为举国焦点。作为一个高考只得428分、没达到省三本线的“落榜生”,他之前想都没想到,自己会最终被四川大学破格录取。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