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大学教育
全国农林高校唯一!广东省唯一!华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开栏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近日,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相继公布,广东共斩获109项教学成果奖,9项获国家科学技术奖由广东高校团队牵头或参与,获奖总数排位、获奖比率、获奖学校数量再创新高,成绩斐然,充分彰显了近年来广东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科研创新成果。

  即日起,南方日报、南方+与省教育厅联合推出“教育优先成果争先”全媒体报道,选取成果中具代表性的8个项目进行报道,展现项目获奖背后的奋斗故事和我省各级各类教育工作者及各界人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自主创新、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面貌,敬请垂注。

全国农林高校唯一!广东省唯一!华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这是全国农林高校和广东省唯一一项一等奖,也是华南农业大学‘零’的突破!”前不久,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评审结果出炉,华农教授陈晓阳牵头的《基于“三本位”理念,协同培养卓越农林人才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获得一等奖,好消息传开,在师生朋友圈中“刷了屏”。该项目以接地气的方式,解决了人才培养与现代农业发展脱节等问题,创建的“温氏模式”更是成为全国产教协同育人典范。

  陈晓阳刚刚卸下担任12年的华农校长职务,搬进了林学院的一间办公室,满屋子的林学类书籍透出其林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的底色,如何更好地培养农林人才,是他从教近40年的核心“课题”。“2006年我来到华农,就和同事们一起摸索人才培养优化路径,因此这个项目是本科教学改革的华农方案。”

全国农林高校唯一!广东省唯一!华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接地气

  学生下田教师进企业

  农林人才培养曾经遭遇了什么问题?

  陈晓阳说,2006年,从入口看,华农农林学生第一志愿录取率不足10%,学生不爱学农;从出口看,农林本科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仅为21%,能力与实际需求不匹配。“农林人讲求的就是动手动脑,但当时农林类专业实践课程不足15%,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欠缺。”

  教学改革等不得。陈晓阳团队确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社会需求为导向、学生为主体的“三本位”理念,面向学生、老师、产学研合作等方面探索提升。

  现在,学生们在进村头、进田头、进农民屋头的社会实践中增强“三农”情怀,农林类专业实践教学学分比例不低于总分的30%。同时,大二学生通过“跟一名教授、进一个实验室、搞一项研究”的三个一工程,增强创新能力,仅2014-2016年,农业类本科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就达118项。

全国农林高校唯一!广东省唯一!华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我们还开放共享实验教学资源,学校74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均全面向本科生开放。”华农教务处处长张永亮说,仅2016学年度,就有48.3%的大四学生在实验室完成了毕业论文(设计)。

  针对教师服务社会和实践教学能力提升,华农实施“由教授领一个团队,联一个企业,兴一个产业,富一方农民”的“四个一工程”和进政府、进企业、进农业园区的“三进计划”。2018年4月,华农马静云和陈骁两名教师分别带学生在养殖企业开展技术服务过程中,发现重大科学问题,两项成果同一天发表在顶级期刊《自然》上。“我们长期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能第一时间把生产与研究联系起来。”马静云说,她和学生就是在养猪场里发现仔猪患腹泻和呕吐,由此发现一种新型冠状病毒。

  华农还从企业聘请大华农董事长陈瑞爱、温氏集团副总裁蓝天等69名工程技术人才担任在编教师,聘请97人担任实践教学兼职教师,把生产一线的实例带进课堂。

全国农林高校唯一!广东省唯一!华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产教融

  “温氏模式”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