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3 00:25 |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采集插件 | 点击:次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快向创新型国家迈进,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加快教育现代化。对于高等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写好奋进之笔指明了方向。梳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总结中国高校面临的新挑战,指出中国高校的未来发展之路:和而不同、彰显特色应是我国高校今后推进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高校;内涵式发展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两个文件的出台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出台的教育现代化的远景蓝图和行动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要求,同时将建设教育强国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加强高等教育的内涵建设,走质量发展之路,既是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追求的目标,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需求的重要保障。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
1.中国高等教育初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894年,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开始起步,受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和不同政治文化背景的制约,历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培养目标与教育理念、传统与移植之间在政策层面和实践层面的多次冲突与融合,目前已经初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明确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方向。通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高校的分布结构也进一步趋于合理。
2.中国已经掌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
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经过多年改革和发展的实践,我国对自身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原本所能认识的仅仅是关于高等教育的一般外部规律和内部规律,现在已经认识到中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必须遵循“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规律。这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多年宝贵经验的高度概括,为高等教育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基础。
3.中国高等教育处于稳定发展阶段
从1999年规模迅速扩大到2004年规模发展平缓,并逐步稳定,中国高等教育进入相对平稳和有序的阶段。虽然在规模迅速扩大过程中高等教育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但也推动了办学条件和硬件建设的发展。当前一个时期,没有了数量和规模的压力,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提高质量、优化结构的有利时期。
19世纪末至今,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由起步到发展历经百余年,在传统与移植的融合过程中,历经一个世纪的曲折后,形成了明确的、有中国特色的、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同步的理念、目标和方向。目前,处于大众化发展阶段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空间巨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即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中国高校面临的新挑战
1.如何将数量优势逐步转化为质量优势
1999年开始,中国高等教育迅速扩张。根据教育部最新统计数据,我国现有高校2,596所,具有研究生培养资格的高校576所。QS世界大学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以及US News全球大学排名这四大世界公认的大学排名显示:中国高校中位列前100名的不超过3所。大学总量世界前三的国家,没有一所高校进入世界排名前二十,排名前100名的高校不超过3所,这样的对比差异说明我国高校教育质量需要继续提升。
2.如何解决结构性矛盾
中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也带来了结构性矛盾。这里考虑的结构性矛盾主要是高等教育内部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分布结构等,如高校都想成为一流高校、都追求学科全面覆盖,职业技术类高校向科研教学型高校发展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要求不同类型的高校需要承担不同的教育职能,同质化不利于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只有层次清晰、功能分配合理的教育结构,才是保障高等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
3.如何解决外延式发展模式带来的弊端
自高考制度恢复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主要是通过招生人数的持续增长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来实现,这种外延式的发展模式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段时期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同一学科在同一地区或同类高校的重复建设,教育投入重点不够突出,综合性、大而全的发展导向,造成了我国高等教育投入的低效益、低质量和低效率,最直观的弊端表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上。以数量增长和规模扩大为标志的传统外延式发展模式亟须改变。
4.大学文化传承需要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