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0 04:02 |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采集插件 | 点击:次
每逢教师节,不少学生家长都会费心考虑如何向孩子的老师表达节日问候,更有家长为给孩子“求关注”给老师送出大礼。而面对家长和学生送礼“求关注”的行为,很多老师也感到为难。在教师节,家长到底应该怎样向老师表示?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名学生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发问候信息(44.4%)、送贺卡(42.2%)和送孩子手工作品(42.2%)是受访家长在教师节时向老师表示感恩的最常见方式。53.2%的受访家长希望老师多关注照顾自家孩子。79.2%的受访家长称身边为孩子向老师“求关注”的家长多。62.8%的受访家长表示身边其他家长“求关注”的行为给自己带来了困扰。61.5%的受访家长认为家长平时应该多支持老师的工作。
调查中,学龄前儿童家长占13.0%,小学生家长占55.0%,初中生家长占22.3%,高中生家长占7.2%,大学生家长占2.6%。来自一线城市的占27.3%,二线城市的占45.8%,三四线城市的占22.5%,县城或城镇的占4.2%,农村及其他占0.8%。
发信息、送贺卡和孩子手工是家长的主要表达方式
罗芳(化名)的孩子读小学三年级,今年教师节,她的孩子给任课老师准备了节日贺卡。罗芳说,每年教师节都是孩子自己准备给老师的礼物,“她会画个贺卡或者买点其他小礼物,比如盆栽、夹便签的桌签。无论准备什么都是孩子的心意,我不干预”。
在天津工作的潘松(化名)说,教师节自己会给孩子的老师发节日祝福信息。“每年教师节,家委会的家长们也会在家校联系群里向老师表达节日祝福”。
调查显示,发问候信息(44.4%)、送贺卡(42.2%)和送孩子的手工作品(42.2%)是受访家长在教师节时向老师表示感恩的最常见方式,其他还有:当面表达(25.0%)、看孩子自己意愿(16.3%)和送红包(11.2%)等。59.8%的受访家长在教师节表达问候是因为感觉老师很辛苦,53.2%的受访家长是希望老师多关注照顾自家孩子,36.7%的受访家长坦言别人都这样做,自己也跟着做。
“在教师节,家长处理与孩子老师的交往时,有不予理睬、礼貌致候、请客送礼几种情况。‘不予理睬’的忽视行为和‘请客送礼’的功利行为都不太恰当,要提倡‘礼貌致候’的文明行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唐智松认为,在教师节请客送礼的行为污染了教师节文化、俗化了教师的人格修养、败坏了社会风气。
62.8%受访者表示身边其他家长“求关注”行为给自己带来了困扰
石凡(化名)在石家庄工作,他的孩子今年上高三。孩子上高中之前,石凡从来没给孩子老师送过东西,平时会交钱给家长委员会作为班费,逢年过节会集体表示下心意。“孩子高一下学期时,我发现有的家长私下给老师送卡,这种现象比较普遍。”石凡说,当发现身边不少家长会给老师送礼时,他也给老师送了一次礼。
调查显示,79.2%的受访家长称平时讨好老师、以求老师多关注自己孩子的家长多,其中20.4%的受访家长直言这种情况非常多。家长“求关注”的方式有:送礼物(61.4%)、登门拜访(42.6%)、请客(42.1%)、协助老师班级事务(34.8%)和给老师及其家人提供生活便利(28.2%)等。
重庆市民王虹(化名)认为,家长给老师送礼的做法会间接助长孩子的攀比心理。“我记得我读书时,很多同学会攀比老师对自己的喜爱程度,如果家长对老师有所表示,老师收礼后会对孩子区别对待。有时候会让其他孩子产生心理阴影,影响其学习热情”。
对于家长“求关注”的行为,受访家长的观点态度不尽相同。59.6%的受访家长觉得班里孩子太多,不“求关注”可能老师照顾不到自家孩子;48.6%的受访家长表示别人都这样做,如果自己不表示,孩子会吃亏;37.7%的受访家长觉得孩子存在不足,希望老师能多给予帮助。同时,也有不少家长并不认同这种做法,30.4%的受访家长觉得就算不“求关注”,老师也会公平对待每个孩子;24.8%的受访家长觉得“求关注”是对其他孩子的不公平,会形成差别化对待;21.2%的受访家长认为这样容易引起攀比等不正之风,应该杜绝和禁止。
62.8%的受访家长表示身边其他家长“求关注”的行为给自己带来了困扰。
唐智松分析,家长向教师送礼为孩子“求关注”,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师精力有限、学业竞争激烈、社会不够公平公正以及人们害怕吃亏的心理等。“但是,如果人人都害怕吃亏而争相送礼,最后人人都会觉得处理人际关系闹心、安全感缺失。从净化社会风气的角度看,还是提倡教师节不请客送礼,这样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61.5%受访家长认为应该多支持老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