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大学教育
骆惠宁在山西省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奋力开拓全省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明确山西教育现代化战略部署

■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

■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努力提升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

■增强各级各类学校发展活力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

4月25日至26日,全省教育大会在太原召开。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骆惠宁出席并讲话。他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山西长远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省委副书记、省长楼阳生作具体部署。省政协主席李佳出席会议,省委副书记林武主持会议。

骆惠宁在讲话中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把握大势,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始终保持全省教育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骆惠宁强调,坚持优先发展,科学统筹规划,明确山西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部署。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位置加以推进,全省教育发展正呈现出新的气象。在实现“两转”并全面拓展新局面的征程中,山西教育迈出重要步伐、取得显著成效,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要清醒看到问题,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发展的重大目标和教育现代化的重大任务,抢占未来教育发展制高点。

骆惠宁强调,着眼立德树人,注重全面发展,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从育人之本重在立心铸魂、育人之方重在守正创新、育人之道重在全面培养三方面提出要求。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教育引导学生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贯彻“八个相统一”要求,推动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高思政岗位吸引力,建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工程。积极发展素质教育,解决好教育中存在的疏于德、少于体、弱于美、缺于劳的问题,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使学校育人模式更加贴近教育的本质。

骆惠宁强调,加快补齐短板,抓好巩固提高,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围绕学前教育继续提升普惠水平、义务教育着力推进优质均衡、高中阶段教育不断提高普及质量、办好民办教育等提出要求。构建以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学前教育体系,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增强高中阶段教育的适宜性和吸引力,引导民办学校注重社会效益和公益属性,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供给质量,努力为所有孩子“上好学”创造条件。

骆惠宁强调,培养一流人才,增强创新能力,努力提升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从推动高校内涵发展、加强高校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等方面作出安排。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改进高等教育管理方式,促进高等学校科学定位、差异化发展。支持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率先发展,成为山西高等教育发展的“旗舰”,同时引导和支持其他高校特色发展。加强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以“三晋英才”支持计划为牵引,吸引更多高水平领军人才向高校积聚。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整合优化资源,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提升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骆惠宁强调,健全治理体系,壮大教师队伍,增强各级各类学校的发展活力。围绕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推进教育领域治理能力和水平现代化,从改革治理方式、提升办学能力两方面继续下功夫。着眼于“教好”“学好”“管好”,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健全教育管理制度体系。提升政府服务管理水平,进一步扩大我省高校办学自主权,尽可能把资源配置、经费使用、考评管理等放给学校,保证学校事情学校办。各级各类学校要深化和拓展“大讨论”成果,完善以章程为统领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推动中小学校长提高管理能力,增强开拓精神,建设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校长队伍。高校要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书记、校长要成为办学治校的行家里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战略任务。要认真落实我省《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努力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