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大学教育
国家要严控公立医院数量和规模 你理解其中的含义吗?

 

  说起看病,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公立医院。公立医院集中的医疗资源和较高的诊疗水平总能得到患者的信任。因此,绝大多数的公立医院都会“一号难求”。

  正是基于这种现象,很多人认为,我们的公立医院数量和规模或许还不够……

  但是6月12日出台的《关于促进社会办医持续健康规范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却明确提出要严格控制公立医院数量和规模。

  公立医院对解决看病难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何还要严控数量、规模?

  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弊端多

  大型公立医院总是门庭若市,这是许多人的直观感受。既然门诊大厅里都已经摩肩接踵了,为何还要严控医院数量和规模?

  医改专家、《医改界》创始人魏子柠告诉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正是由于大公立医院过于追求规模,优质的医疗资源进一步集聚,使得更多病人自然流向了大医院,反而造成了看病难。

  “很多大的公立医院已经把基层医院的事都做了。”魏子柠说,大医院的许多患者实际上是常见病,在社区医院就可以解决。

  大型公立医院的虹吸作用,不仅体现在患者就医选择上,也体现在医师人才的去留方面,基层医院对人才的吸引力更加不足。

  4月21日,国务院关于医师队伍管理情况和执业医师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报告指出,我国医师数量过度集中在大城市三甲医院,城乡基层特别是农村和偏远山区医师数量十分有限。

  而值得注意的是,医师数量过度集中,也进一步加剧医疗资源的不平衡,形成了大医院越做越大,基层“无人问津”的局面。这更激发了看病难问题,不利于分级诊疗的推行。

  被戏称为“全球最大医院”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其床位超过7000张,如此大的规模,此前却仍被媒体频频爆出挂号如“春运”,一床难求。

  在业内看来,公立医院粗放的扩张可能对医院赚钱有利,但是对患者就医未必有益。患者从各地汇集而来,既不方便也不经济,这实际上是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

  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服务指数研究所所长曹健曾在2014年撰文指出,规模堪称“巨无霸”的医院,本应该定位于“收治急危重症、疑难病症和人才培养”,但现在却往往是大小疾病通吃,严重挤压了当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社会办医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推高了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魏子柠表示,解决看病难问题,根本在于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公立医院的发展,应该聚焦在提升疑难杂症治疗和专科能力。

  竞争倒逼公立医院提供优质服务

  其实,早在2014年6月,原国家卫计委就下发了《关于控制公立医院规模过快扩张的紧急通知》,提出“四严”:严控公立医院床位审批,严控公立医院建设标准,严控公立医院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严禁公立医院举债建设。

  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从严控制公立医院床位规模、建设标准和大型医用设备配备,严禁举债建设和豪华装修,对超出规模标准的要逐步压缩床位。

  严控公立医院规模的同时,为满足多样化就医需求,鼓励社会办医的文件频频出台。

  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的通知》。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此后,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的意见》。

  魏子柠认为,优质的社会办医是公立医疗体系的有益补充。公立医院满足的是主流需求,而民营医院则满足差异化需求。

  一系列的措施扭转了公立医院数量远高于民营医院的情况。数据显示,2015年,公立医院13069家,民营医院14518家,公立医院数量较2014年减少了245家,民营医院则相对增加了1972家。

  

国家发文,要严控立医院数量和规模,你理解其中的含义吗?

  数据来源:w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