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颜宁这十年,从清华最年轻教授到影响世界的华人

时间:2019-06-18 17:40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刚建实验室的时候,我都快疯掉了。”颜宁说:装实验台、订购仪器试剂、手把手教学生做实验……曲折之多,进展之慢,让急性子的她直抓狂:“大约有半年我都异常焦虑,后来步入正轨后,就顺畅得多了,感觉做实验跟国外没什么区别。”

自2007年回清华独立领导实验室以来,颜宁发表学术论文40篇,其中13篇以她本人作为通讯作者的论文发表在《自然》《科学》《细胞》等顶级期刊上,其成果两次入选《科学》评选的年度十大进展。速度之快、水平之高,令国内外同行刮目相看。

如今,再谈起当时的选择,颜宁毫不犹豫:“回国是完全正确的选择。

颜宁这十年,从清华最年轻教授到影响世界的华人

事实上,早在2012年,颜宁就曾告诉光明日报记者,在清华医学院4年多的时间里,她以独立或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或被接受了9篇研究论文,其中包括4篇刊登在Cell(《细胞》),Nature(《自然》),Science(《科学》)这三种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还有一项研究成果入选美国《科学》杂志评选的“2009年科学十大进展”。

这样的成绩连颜宁自己也十分惊讶:“如果我在国外以同样的起点同样的时间作研究,我不会这么productive(高产)。”

是什么让颜宁的收获有如神助?

“是清华为培养人才奠定的各项基础和推动力。”颜宁说:“专心学术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而要做到专心致志需要两个前提:良好的硬件支持和优越的科研软环境。”

果不其然,颜宁团队的科研成果接踵而至。

颜宁这十年,从清华最年轻教授到影响世界的华人

做科研,就要有股“死磕”精神

葡萄糖,地球生物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它,究竟如何进入细胞?100多年来,多少科学家为之着迷。

2014年6月5日,英国《自然》杂志揭开了这个源自生命内部的奥秘:由37岁的中国科学家、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颜宁率领的80后、90后年轻团队首次成功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晶体结构和工作机理。

“学术界对于GLUT1的结构研究已有半个世纪之久,而颜宁在世界上第一个获得了GLUT1的晶体结构!从某种程度上说,她战胜了过去50年从事其结构研究的所有科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罗纳德•魁百克说。

这一次,中国科学家的确打败了数十年来全世界为之苦苦鏖战的顶尖科学家。而在这场历经百年的科研比拼中,创造奇迹的,是一支主干力量完全“本土化”的年轻团队——70后的导师颜宁,80后的博士后邓东,90后的博士徐超、吴建平,以及孙鹏程。

颜宁这十年,从清华最年轻教授到影响世界的华人

2014年1月17日,颜宁和她的每一个团队成员都没想到,成功的欢欣来得如此之快。

傍晚5点多,颜宁坐在办公室里,紧张地等待着实验数据的收集结果。5个多小时过去了,她给学生邓东打了一个电话。“还在处理数据。”邓东回答,他也从计算室里走了出来,紧张的心情让他觉得,即使一分钟的等待,也仿佛过去了半个世纪。

5分钟后,大约晚上10点半。“哇!”当打开电脑软件查看数据结果时,在场的所有同学不由得大声欢呼。邓东已然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激动地跑到导师颜宁的办公室。此时的颜宁,平静地看着邓东,一句话也没说。数据结果一锤定音,这项成果的历史意义,此时无法用言语表达。

在经历两年多的集中研究、近半年的全力攻关后,颜宁研究团队终于攻占了又一个生命科学研究高地——成功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晶体结构和工作机理,在人类理解和治疗癌症与糖尿病的征程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这是过去几十年间,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国的诸多世界顶尖实验室都曾经或正在为此全力攻关,但始终未能成功解决的难题。

“葡萄糖是生物已知最重要、最基本的能量来源,它代谢的第一步就是进入细胞。但亲水的葡萄糖溶于水、疏水的细胞膜就像一层油,葡萄糖自身无法穿过细胞膜进入到细胞内发挥作用。镶嵌于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如同在细胞膜上开了一扇一扇的门,将葡萄糖从细胞外转运到细胞内。而GLUT1就是大脑、神经系统、肌肉等组织器官中最重要的葡萄糖转运蛋白。”正是重要膜转运蛋白的功能机理的重要意义,让2007年刚回清华大学执教的颜宁“痛下决心”,“死磕”这个世界科学家几十年来追求的至高目标。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