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大学生耕田让农夫“老把式”开了眼——吉林长白山下的稻田新事

时间:2019-06-15 04:43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新华社长春6月12日电 题:大学生耕田让农夫“老把式”开了眼——吉林长白山下的稻田新事

  新华社记者陈俊、段续、邵美琦

  初夏时节,华夏地域的麦收已至尾声,东北的插秧还在举行。吉林省辉南县向阳镇兴德村的稻田里,繁忙的不止有农夫,另有一群宁愿辞去不变事情、从白领变身农人的大学生。

  年复一年,春耕秋收,种地“老把式”们没想到的是,一群大学生,竟让农活变了容貌:种地不消农药,大米不卖粮贩,农闲也能赚钱……大学生们盯住消费进级带来的辽阔市场,在农田里玩出了“新名堂”。

  没想到大学生种地这么能“折腾”

  站在兴德村的田埂远望,被称为“长白山流派”的龙岗山脉清楚可见。碧蓝的天空映在辽阔的稻田里,黑土土质肥沃,秧苗朝气盎然。“天然前提好,大米品质高,可多年来我们一直苦于代价低、卖不动。”兴德村的党支部书记国洪义说,45岁的他种了20多年水稻。

  让这个耕田“老把式”想不到的是,五年前十几个大学生的到来,改变了村里相沿已久的栽培方式,给村里带来了伟大转变:农夫收入高了,人均年收入比已往横跨2万多元。大米代价高了,每斤能卖到20多元。贩卖渠道也广了,现磨现卖的好大米卖到了北上广,客岁1000多亩有机水稻贩卖额达2000多万元。

  闫坤和冯齐君,就是让国洪义佩服的大学生团队成员。提及“跳槽”当农夫的缘由,闫坤的回覆简朴直接:“最先就想让家人吃上好米,厥后发明,很多人和我需求相似。”2013年,两人别离辞掉城里的事情,从兴德村流转了1000多亩稻田,建立物元农场。几年下来,吸引了十几个更年青的大学生扎根农村。

  “新生代”入村,给村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能折腾”。肥料全换成有机的,除草尽量用人工,防虫不喷农药,引入赤眼蜂技能举行生物防虫,稻田里还养起了鸭和蟹除草。

  耕田的新旧理念冲突时有产生,最严重的一次产生在2015年。那年炎天虫害侵袭,农夫们急得魂飞魄散:“种啥有机啊,赶快上农药,要不全完了。”

  农药顿时就要喷进稻田。可大学生们不当协,方才做起来的品牌,宁可绝收都不能因此坏了名声。两边僵持之余,闫坤和同事们求助专家,重金购买了生物农药印楝素解决了虫害,保住了品质。这一仗下来,村民们服了,给娃娃们竖起大拇指。

  没想到大米还能论“顿”卖

  高尺度严要求的种稻方式让村民们着实顺应了一阵,精心庇护的稻米收割下来,“老把式”们急着筹办脱壳打磨、装袋售卖,没想到却被大学生们拦住了,他们设计出精美的真空小包装,一顿饭拆一包。

  “老把式”们心里打起了鼓,却没想到这么小包装的米真有销路。“从前成吨卖,竞争猛烈利润低,此刻拳头大的小真空袋,只够三口之家吃一顿饭,竟然嗖嗖出货,能卖到20多元一斤。”国洪义说。

  在物元农场的恒温粮库里,带着稻壳的米堆成小山,这种储米的方式在农村不多见。营销总监陆晓泉诠释说:“带壳储存更保鲜,有订单我们才磨,大米品质更好,口感更香。”

  包装变小,带壳储存,是大学生们深入阐明市场后做出的决议。“各人在寻求吃得更康健,更新鲜,更利便。”冯齐君说。

  超市已经不是农场的首要贩卖渠道,大学生们直接面临消费者,不仅倾销优质大米,还做起了“售后办事”,有专门的稻田管家,另有专门的家庭营养师。家生齿味若何?有没有高血压糖尿病?季候转变该怎么吃?在物元农场的客户微信群里,营养师不停按照客户需求推出定制食谱。

  “我曾在银行事情,如许的做法来自我的从业履历。”闫坤说,“我们想让每一位客户都被‘温柔以待’”。如今,物元农场推出的私家定制办事供养着500个家庭,还在不停增加。

  没想到农业还能玩出这么多新名堂

  已往,农忙农闲“泾渭分明”。此刻呢?

  “冬天有人来看雪,春天有人来体验插秧,炎天组团来烧烤。”60岁的村民马有才说,“大学生来了,‘贫苦事儿’多着呢!”老马的糊口越发繁忙,但他嘴上诉苦心里甜,由于干活赚得多了,村里人气儿旺了。

  一个接一个“没想到”,让耕田“老把式”也“开了窍”。国洪义正经营把村里的水泥路和水渠翻新,再建筑一些木屋、木栈道,在稻田里扎一些稻草景观,弄几幅稻田画,把旅游参观和稻米栽培联合起来。“城里人下乡来,既能吃好米,又能看美景。”国洪义说。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