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时间:2019-06-15 03:24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原标题: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亲和力的外在特征是受众对教育主体的亲近、认同及教育主体对受众的感召吸引,其内在实质为教育目的的人本性、教育主体的感召性、教育方法的恰适性、教育载体的相宜性、教育情境的相融性等多种因素有机融合以满足受众思想情感需求的能力。据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应界定为高校教育主体立足生活、有机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外构成要素,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促使教育主体与受众双方产生亲近感、认同感和和谐感的动力水平和能力。思政教育亲和力应彰显出真理、人格与情感相聚合的力量,其提升之道有四个关键。

提升教育内容的穿透力。理论的“彻底”和“能说服人”讲的就是理论的穿透力。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吸引受众、掌握受众、锻铸受众的思想灵魂,就必须在提升教育内容的穿透力上下功夫,凸显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使之走进师生内心。为此,要在科学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下真功夫。要有的放矢地选重点、焦点、难点讲,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党领导人民开展伟大斗争实践中孕育出的革命文化和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孕育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透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成果,引导受众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清醒认识自身肩负的时代使命与责任担当;要结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正在发展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去讲,结合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去讲,讲出历史厚重感、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讲出认识论和方法论,使受众真懂、真信、真用。在讲的过程中,不仅要以经典的形式彰显真理的光芒,还要用底蕴深厚的文化活动去讲,用深耕现实的社会实践去讲,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伴而行,真正做到以德育人、以文化人,让受众于育德中育心、受助中受教、践行中铸魂。

提升教育主体的感召力。提升教育主体的感召力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关键之举。美国心理学家霍夫兰在阐释态度改变模型理论时指出,在说服者、说服对象、说服信息和说服情境这四个态度改变所关联的基本要素中,说服者作为说服信息的传递者、说服情境的控制者和说服对象的影响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感召力是主体具有的一种神圣的、鼓舞人心的,能感染他人、吸引他人并受他人拥护的人格特质。马克思指出,如果你想要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要提升教育主体的感召力,使受众因“亲其师”而“信其道”,须提升教育主体的教育情怀、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提升教育主体的职业能力和教学艺术,形成富有个性特征、深受受众欢迎的独特教学风格。为此,教育主体要厚植自身的学识底蕴,成为本学科知识的学习者、思想者、研究者、探索者和创造者;要树立高远理想,培养高雅情操,以“温柔情怀”等姿态积极主动地了解受众的真实需求,建立温暖的情感链接,成为能感染受众、感动受众、感化受众、感召受众的魅力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亲和力。

提升教育方法的创新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力,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和实效性的必由之路。高校思政工作要贴近师生思想实际,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坚持改革创新,推进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增强工作时代感和实效性。方法作为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点”,是主客体之间的隐性媒介,方法创新要以现实问题为突破口。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要以身处大变革、大转型、大发展的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年轻一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为切入点,以全球视野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现代化、科学化为大前提。在方法选择上应坚持综合化、时代化、中国化三大标准,遵循人本化、艺术化、生活化三大原则,在方法运用的全过程中应坚持开放协同、预测引导、反馈测评、动态调适,做好思政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协同创新,构建课程思政、校园思政、社会思政紧密结合的“三维”思政课堂,实现高校真正的“立体化教学”与协同化“三全”育人。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