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网友自叹头胎都生不起 奶粉早教等行业应声而动

时间:2019-06-13 11:13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儿科医生本来就不够,儿童主题餐厅本来就没有,“单独二胎”政策能推动现有问题快速解决吗?

  胡适在《慈幼的问题》中曾这样说道:“你要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消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们怎样待小孩子;第二,看他们怎样待女人;第三,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的时间。”“怎样待小孩子”被认为是最优先的标准,恰恰是许多将受政策覆盖的家长对“单独二胎”政策持谨慎态度的重要原因。

  目前中国,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不对等

  在企业家们睁大眼睛盯着的婴儿潮期望中,有几个数字值得关注。

  首先,据《国际在线》报道,中国国家卫生计生委前期开展的生育意愿调研显示,“单独”二胎政策全面落实后,在全国范围内,将影响1500万至2000万人,他们是一方独生子女,且已育有一个孩子的育龄夫妻,而这 些 夫 妇 中 ,50%- 60%愿意生育第二个孩子。由此可估算因政策影响新增的婴儿数量在800万~1000万。

  当然,在目前的中国社会,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并不完全对等。

  而《第一财经日报》对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广州的采访中,王广州用随机微观计算机仿真模型进行计算,并预测政策实施后一两年,每年因此增加的人口数量在一两百万,超过300万的可能性很小。

  虽然数字并不能精确,却止不住人们对“单独二胎”的金元猜想。中短期来看,部分被抑制的生育意愿释放将对母婴及育儿相关领域的消费形成拉动,直接利好婴幼儿用品、婴儿奶粉、儿童玩具、儿童服装、幼儿教辅等产业板块,而长远来看,房产、教育、医疗、汽车、玩

  具、动漫、游乐园、殉葬、养老等诸多产业亦将迎接挑战—哪个市场能够真正享受政策红利,真正的井喷点在哪儿,是许多人都想问的问题。

  部分网民的反应是:头胎都生不起啊

  在旧社会,对很多人来说,生育更多的是传宗接代、“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的体现,以及增加劳动力改善家族经济条件的手段。有些家庭一生七八个,枝繁叶茂,却仅仅是把孩子“养大”而已。

  随着中国日益开放、个人价值逐步回归,生育的意义早已翻天覆地。经过了矫枉过正的“小皇帝”一代,如今越来越多的现代家庭既强调对孩子的培养保护,更注重孩子的自我价值实现,从而带来了强调健康、快乐和优秀的全新生育观念。

  在这样的生育观念下,“养孩子”与“生孩子”变得同等乃至更加重要。“能生”和“能养”成为了家长们面对国家生育政策时的双重考量。

  就像《北京遇上西雅图》一样,有钱人可以为要第二个孩子不遗余力,让妈妈远赴香港、加利福尼亚乃至西太平洋的美国领土塞班岛生第二胎。但是对更多数的人来说,“单独二胎”政策虽然将放宽了对单独家庭的生育限制,但从商业角度看,更多的新生儿等同于更多的支出,每一个家长在保证孩子生长条件的同时不得不对现实成本进行算计,有的家长甚至会因此而打退堂鼓。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北京的陈女士算过一笔账,“几个月的婴儿,每月基本花销起码在3000元以上”。其中的消费包括国产奶粉、尿不湿、衣服和玩具、器具等消费,如果要买进口的开支还要往上猛涨。

  伴随着现代育儿观念的流行,早教机构日益风行,等到孩子再大一些,亲子班、幼儿园等消费加起来,“在北京养一个5岁的小孩,一年需要8万元左右,还只是中等水平”。

  所以部分网民对“单独二胎”政策最大反应是:头胎都生不起啊!

  目前社会针对婴幼儿的配套设施就很不完善

  除去经济上的压力,管理培养两个小孩所需的精力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家里老人力有不逮,保姆开销日益上涨,自己的体力精力又有限,都让很多单独家庭踟蹰在增添家庭乐趣、增加家庭抵御风险能力、减轻下一代赡养老人的压力等“二胎”诱惑面前。

  同样,面对“单独二胎”可能引发的婴儿潮,市场在兴奋之余也需要冷静下来,反省一下这个问题:在急于抓住商机的同时,市场是否做好了善待新一代宝宝们的准备?

  比起针对婴幼儿成长保护法律完备、制度成熟、设施完善的香港、日本等发达地区,我们的婴幼儿食品及玩具质量亟待提高,商场和游乐园的母婴护理室欠缺,大部分餐厅的婴儿椅严重不足,月嫂保姆等护理人员短缺……在“单独二胎”政策的放大镜之下,我们可以发现很多行业其实并未做好准备,从另一方面来说它们也因此获得了重新调整的机会。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