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11 13:57 |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采集插件 | 点击:次
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促进边疆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而对口支援工作,对于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等,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新时代,高校对口支援如何向纵深发展?3月8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师范大学校长刘仲奎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演播室,就此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
支援高校要提高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支援”本身,要从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来定位支援高校与受援高校之间的合作,共同解决受援高校所在地区的关键问题,从而构建新时代高校对口支援的新模式。
●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师范大学校长刘仲奎:
对口支援不仅仅是支援高校单方面的付出,也不是受援高校单方面的接受。受援高校必须找到自己的学科优势、特色特长,从而和支援高校互相取长补短,在合作过程中达到共赢。
高校在交往交流中逐渐实现交融
记者:北京师范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是高校对口支援中的一对支援学校与受援学校。能否请程书记介绍一下北京师范大学在对口支援上的思路和具体做法?
程建平:大家可能不知道,北京师范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抗战时期,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主的西北联合大学西迁,在我国的大西北地区留下了高等教育的火种,今天的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农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都是由西北联大发展而来的。
作为首批对口支援高校,北京师范大学从2001年开始对口支援西北师范大学。从学校层面,历任党委书记、校长高度重视,成立了对口支援领导小组,每年研讨对口事项,协调学校各有关部门开展工作。我们还跟西北师范大学每年开展交流会,讨论每年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
过去的十几年中,北京师范大学在支援西北师范大学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以及干部培养交流方面,都做了不少工作。比如,我们与西北师范大学联合培养MPA(公共管理硕士),帮助西北师范大学成为甘肃省第一所有MPA培养资质的院校。另外,我校优势学科教育学、历史学等支持西北师范大学相关学科建设,同时联合申请科研项目,包括专业硕士点、博士点的申请,实行学术资源的共享。我校每年还会派著名的学者、专家到西北师范大学讲学。
可以说,在对口支援的过程中,我们和西北师范大学互相帮助,为西北师范大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记者:刘校长,西北师范大学作为甘肃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的重点大学,也是首批受援学校,您觉得高校对口支援对学校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带来了哪些变化?
刘仲奎:就像刚才程书记讲到的,西北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同根同源,一脉相承。抗战时期,北京师范大学在西迁办学的过程中由一所学校变成了两所学校,就有了现在的西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迁办学的过程,对中国高等教育在中国西北部的布局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鉴于这个历史渊源,两所学校的专家、学者、教师们之间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在长期、大量的交流、交往过程中,又产生了情感上的交融。
对口支援工作对西北师范大学的建设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得我校实现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能力、学科建设三方面的提升。
人才培养方面:对口支援工作开展以来,北京师范大学为我校共培养了52名紧缺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接收了55名教师、7名行政干部进修。
科研能力方面:两所学校的教师通过承办大型学术会议,共同承担科研项目,参加学术交流,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学术资源的共享,对我校的科研能力有很大的提升。
学科建设方面:我校的学科建设起步较晚,博士点数量比较少。北京师范大学为了支持我校的学科建设,同意由我校的教授担任北京师范大学的兼职博士生导师,这些工作对我们后来的博士点建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还有心理学专业的建设发展过程中,也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各方面的支持,包括人才培养、大型学术会议的组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