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大学教育
第十二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开幕

 

  央广网上海6月3日消息(记者唐奇云 通讯员戴琪)第十二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暨“海派纪录片见证改革、面向未来”高峰论坛昨天(2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北校区思群堂举行。本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旨在鼓励大学生们更多地关注自己、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关注世界,在实现自我成长的路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第十二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开幕

现场多项共建项目揭牌(央广网发 华东师范大学 供图)

  会上,“华东师范大学、SMG共建‘海派纪录片研究基地’”“传播学院、SMG纪录片中心共建‘教学实践基地’”“SMG‘名优新播音主持人’驻校工作站”等共建项目,由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王宏舟、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陈雨人、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吕新雨、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徐世猛共同为其揭牌。

  在现场分享中,《上海解放一年间》导演谢申照以《让历史“活”起来》为主题介绍道,《上海解放一年间》这部历史类纪录片是为了上海解放70周年而拍摄制作的,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发展变革。“在《上海解放一年间》中,历史不再是黑白的、宏大的、停滞的,历史素材也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无声影像和旁白,而是添加了很多人声、车声、船声,让历史真正鲜活起来。”谢申照说。

第十二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开幕

“海派纪录片见证改革、面向未来”高峰论坛(央广网发 华东师范大学 供图)

  《东京审判》第一季作为一个小成本纪录片,一举拿下亚洲电视奖最佳系列纪录片奖,导演、制片人陈亦楠在题为《用国际语言讲好中国故事》的演讲里提到,在美国国家档案馆,珍藏着二战后东京审判的珍贵影像资料,历史、法律、国际关系,这些复杂的专业问题给《东京审判》带来了三个必须解决重要的问题:即如何在专业领域寻找国际共识;如何就历史事件,进行电视化表达;如何向国际观众解释历史争议问题。《东京审判》导演组确定了以下三个原则:一是在不同国家历史记忆里寻求“最大公约数”;二是熟悉历史的陌生化表述;三是平衡各方观点,客观展示观点碰撞。最终,《东京审判》向当代人客观、冷静地分析了那一段历史,让历史不被忘却。

  医患关系是近几年来的热点话题。《人间世》第二季总制片人周全聚焦“在医院,我们阅读社会”,并指出在特定的中国语境下,人们对医院的期望和现实医疗的差距是这类社会问题发生的源头所在。所以《人间世》直面医院的现实,希望通过最真实的纪录破除人们对医院及医生职业的刻板印象。在如今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下,周全导演认为敏感选题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新的机遇。传统媒体应当充分利用大众的信任,报导出社会的灰色地带,“填补认知空隙,达成社会共识”。

第十二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开幕

现场互动(央广网发 华东师范大学 供图)

  演讲结束后,谈及海派纪录片的改革与发展,嘉宾结合自己的从业经历和拍摄经验,参与了“应该如何认识海派记录片?海派纪录片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我们当下能够做些什么?应该怎样看待历史类纪录片的搬演问题?热门纪录片是否会走上大荧幕?”等相关话题的讨论。

  谢申照导演认为,历史类纪录片的搬演是一种表现手法,能够适当增加故事的可看性。无论表达方式如何,纪录片的内核要是真实的,形式上的最低要求就是“不违和”,不要误导观众。陈亦楠导演表示,海派纪录片发展到今天,有一个东西一直没有改变,那就是关注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一个好的纪录片影响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代人。周全导演提到了一组数据,现在60%的纪录片观众都是年轻人,现在的年轻人是更具国家视野的,因此,具备更开阔的国际视野成为了纪录片现阶段必须要面对的现实,在创作纪录片的过程中,不仅要讲好故事,更要考虑到受众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