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8-07 00:02 |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采集插件 | 点击:次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e公司官微。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公司上市之后,更多人能认出我来,”华大基因CEO尹烨对到访的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知道华大基因的人更多了,资本市场让更多人了解华大基因。”
尹烨警惕资本的短视,认为资本不过是生产要素之一,不应对公司有过多要求。
他不愿意过多谈论股价,而是将焦点放在业务上,放在社会价值上。他很乐意展望一个BT(生物科技)时代的来临,华大基因将在其中承担重要角色;至于竞争对手,他认为和华大基因相比,远不在一个梯队之内。
华大历程
华大基因创始人汪建和杨焕明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第五次会议上宣布代表中国承接人类基因组计划1%的任务。
这一有违常规的做法异常胆大,最终有关部门为此出资5000万元。这一事件轰动一时,也直接促成华大基因诞生。另外一个轰动一时的新闻是开展水稻基因组项目。当时,中日同时竞争水稻基因组测序(日本做粳稻,中国做籼稻),换来的是该项目及早上马,也换来华大的同事们不眠不休迅速完成了该项目。
轰动一时的新闻还有2003年非典,华大基因第一时间破译了SARS病毒基因组序列,成功研发并向全国防治非典指挥部无偿捐赠了30万人份诊断试剂盒。“我们无条件捐赠给了政府”,尹烨回忆道,当时这是非常值钱的。
2007年,华大基因搬迁到深圳,进驻到盐田一个破产的鞋厂内,这家鞋厂无法给工人发工资,导致工人堵路,最终政府出面解决了欠薪问题。一家传统企业就此在深圳消失了,迎来了一家高科技企业,并最终成为深圳名片之一。
“在华大来之前,深圳市一直没有在国际顶尖生物刊物(指Nature/Science/Cell级别)上发表过论文。”尹烨表示,当时华大承诺在这方面帮深圳有所突破,很快,华大就实现了这个承诺。
华大基因的科研实力确实有目共睹,从满满一整面的学术论文墙便知一二,这一点即使对华大基因有非议者,也不得不承认。“每年都会有数十篇论文发表在顶级学术期刊上”,尹烨说,国内非常牛的高校,一年能有1-2篇就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
华大基因以大目标为导向,用工业化的方式来做科研,把科研运行在大平台上,这一点和科研院所PI制的方式有很大不同,效率也有显著差异,尹烨认为,华大基因在生物技术上面的积淀,已非一般科研院所能比。
2009年时,华大基因年营收仅为3.43亿元,2010年就达到10.37亿元。变化来自于2010年初,华大基因利用6亿元国开行贷款,从Illumina购买了128台新一代高通量测序仪HiSeq2000。这是Illumina迄今最大一笔订单。2012年华大的测序数据产出能力已占全球一半以上。
华大基因承接订单的能力激增,据称因为Illumina对华大基因设卡,华大基因决定收购全球第三大测序仪生产商。2012年,华大基因扩充股本,募集资金,最终在2013年初以1.17亿美元收购了纳斯达克上市公司Complete Genomics(CG)。当时华大基因还是以测序业务为主,客户主要是科研机构,2012年医学类收入还只有2000多万元,不过投资者们大多是冲着这个业务入股华大基因的。
降维销售
2016年,华大基因来自科研服务方面的业务收入有所下降,这一方面是由于测序价格在急剧下降,另一方面是因为测序需求在下降。另一方面,生育健康类服务业务比重越来越大,2014至2016年,其营业收入分别为3.57亿元、5.68亿元和9.29亿元,占华大基因总营收比例从31.71%增长到了54.62%。
华大基因无论在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新生儿耳聋基因检测、还是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等方面都有优势。
效果是看得见的。比如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在美国要1000美金,在日本20万日元,在香港检查一例则需要6000港币,深圳参加生育保险的市民免费享受,如果自费也只需要855元人民币,甚至有香港孕妇过关到深圳做检测。
深圳孕妇去年做了8万人,今年因为生育保险全覆盖,检测量会更高。该技术问世到现在只有7年时间,这是一个建立在人类基因组计划这个大科学项目上的技术发展出来的。
深圳市卫计委的数据显示,唐氏综合征现在在深圳的发病率降到万分之1.6,这只是在覆盖率只有40%的情况下,未来还会有更多改善。人类遗传病有大概5000种,都可以通过基因进行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