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06 22:50 |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采集插件 | 点击:次
【编者按】近日导演@郭靖宇公开发博揭露电视剧行业收视率造假一事掀起千层浪,收视率再成舆论焦点,然而造假问题并非新鲜事,屡屡发生但又屡禁不止,问题缘何而起,又该如何“祛病”?收视率是“万恶之源”?本文将给出一定的解答。
作者:刘燕南(中国传媒大学受众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收视率造假问题开始浮出水面,并屡屡引起轩然大波。两年前的夏天,《人民日报》曾一连发表四篇报道,剑指收视率造假,揭露一些人贿赂样本户以拉高收视率的不法行为。今年8月,又有人在微博上实名举报,某机构公然游说当事人花钱买高收视率,明码标价年交5000万即保证让节目进入收视率排行前十,云云。
其实,收视率从进入中国的那一天起,便一直伴随着各种议论、纷争和质疑。有人推崇,有人挞伐。曝光收视率造假,让这个原本属于电视及其相关行业“内部问题”社会公开化。
如果说两年前,收视率造假是因为有数据使用方收买和贿赂样本户,导致数据失实;那么这次则与两年前不同,收视率造假被认为是数据生产方的问题,有舆论指责调查方篡改数据,参与造假,调查方则声称被黑。虽然孰是孰非,目前尚未有定论,但是在人民日报高调批评两年之后,收视率造假不仅未能得到有效遏制,反而愈演愈烈,甚至由地下转向公开,不禁让人们提出疑问:收视率造假为何屡禁不止?造假漏洞到底有哪些,动机是什么?有没有可以替代的调查方式?如何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法规和监管机制?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还是让我们回归原点,看看收视率到底是什么,又是如何得来的。
一、常识认知:什么是收视率?
所谓收视率,简单地说是关于收看电视观众规模的一种度量,一个量化数据,由收视率调查得来。收视率的基本含义,是指某时段收看某频道或节目的观众占市场观众总数的百分比。打个粗略的比方,假定A市场共有100名观众,如果其中10人观看了《新闻联播》,则A市场《新闻联播》的收视率就是10%。
收视率(视听率)是一个舶来品,起源于1930年代前后的美国,迄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先是收听率,之后才有收视率。收视率调查是一项基于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原理对受众收视行为进行的抽样调查,其调查模式和量化标准在全世界基本通用,技术上已经相对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