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28 13:09 |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采集插件 | 点击:次
原标题:恋爱是大学必修课吗(青春派·我的大学⑦)
一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情侣在母校拍照留念,纪念大学时光,拥抱新生活。 佩 雷摄
爱情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主题。不少大学都有口耳相传的“爱情圣地”;有的大学甚至专设了恋爱课;而女生宿舍楼下每每成为浪漫地带,早年间是弹吉他,如今是点蜡烛、摆鲜花,常常上演感人的求爱画面;年轻人从不轻易浪费每个属于爱情的大日子,不够用就自己创造节日,于是每年5月20日变成了“表白日”,11月11日成了“光棍节”。
不断有“大人物”出来奉劝大学生谈恋爱,学长们留下的大学生活经验也大都包括一条:来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恋爱是否已成为大学的必修课?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又有哪些新风貌?让我们来“围观”几段真实的校园爱情,在满眼“泥石流”中,感受一下久违的“清流”。
要纯粹也要理性
姚思宇和徐业承的感情,就是校园爱情的样子。
2009年初,还念高三的姚思宇到中国人民大学参加国学院自主招生,考试间隙在学校散步,留意了展板上一张照片:一位获得陶泥大赛特等奖的师兄站在作品旁,神情谦逊。她心生欣赏,并对未来的校园生活有了更多憧憬。
姚思宇想不到的是,6年后,这位叫徐业承的“展窗师兄”,成为她的丈夫。徐业承是在学院的迎新现场初见姚思宇,第一次见面便倾心于小师妹的谈吐和气质,他低声对好友说:“我喜欢这姑娘”。
徐业承是姚思宇眼中的“文章第一”,古文功底深厚的他爱写四六骈文,用词考究而不刻意,一派自然而颇有古风。姚思宇也是徐业承眼中的才貌双全,她高中时写的诗就已结集。
那年10月,国庆假期后返校,姚思宇站在宿舍楼下的涂鸦墙前蒙了,徐业承花了几个晚上为她画下巨幅涂鸦,左上角抄着她诗集中的一句:“和你一起畅想未来,把心挂在月亮的脚尖”。
其实到表白那天为止,俩人也不过见了三次面,交谈不超过10句话。徐业承说,最看重姚思宇的“涵养”;姚思宇会心一笑,这也正是她自己最看重的品质。
姚思宇的恋爱观带有唯美的色彩,在她看来,“不可替代性”是真正的标准。俩人去故宫看历代书画展,在李白唯一传世的墨迹《上阳台帖》和范仲淹的题跋面前,姚思宇觉得找到了不可替代的那个人:“除了他,这世界上恐怕再难觅一人,能在那一瞬间与我产生如此相似的雀跃与感慨。”
不掺杂太多别的因素,只凭相同的志趣,便在人群中相认。这正是人们对校园爱情的印象——纯粹。年轻人创造了一个新词:“智性恋”——被对方的知识和思想所吸引。如今在大学校园里流行的这种恋爱价值观,未尝不是当代青年自我期许的一种投射。
顾名思义,“智性恋”在纯情之外,还加了些许理性。“一毕业就分手”曾是大学校园爱情的一道坎,一段纯粹的爱情,往往要现实的冲击来检验成色。在包分配的当年,或是自主选择难以伸张的年代,大学校园里的每个“爱情圣地”,都见证了不少悲欢离合的故事。
但对于个性更鲜明、选择更多元的当代大学生而言,不在一地工作、父母不同意等现实的拷问,都不再是解不开的难题。理性让他们一开始就把这些问题考虑进去,并一起规划着未来。
从这个意义上讲,是时代的“赋能”,给了爱情以保障。
既相爱又相长
朱心雨和尹西明的恋爱,开始于2013年的那场年夜饭。俩人都是清华大学的学生,朱心雨因为要做一场临终关怀的公益活动没有回家,而尹西明则因为要参加挑战杯的比赛而留校准备,于是他们都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年夜饭。
因为同是经管学院的学生,俩人开始聊天。聊着聊着,他们发现有太多相似点:曾上过同一门西方古典音乐课;刚刚分别从法国和新加坡交换回国;都曾支教且都热衷公益。气氛由沉闷到融洽再到开怀,不觉就聊到了深夜3点。
“我以为,真正好的爱情是两个人目标方向一致,然后一起忘情奋斗。”尹西明说。这对优秀的校园恋人,把相同的追求变成了事业——组织社团。
大四那年,尹西明的计划之一就是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多读书,这可能会大大缩减谈恋爱的时间,但俩人却玩出了新花样——他们一商量,就开通了一个叫“爷爷奶奶读书会”的微信公众号,以写读书志的形式每天分享自己的感悟。一来督促彼此真读书,二来也可表达一些平时难言的情愫。没成想,这个原本是情侣间精神互动的小园地,竟慢慢吸引了越来越多爱书人的关注加入。然后以此为基础,他们参与到筹建清华校友读书会等活动中,并组织了多场校园活动,呼吁倡导大学生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