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大学教育
浙工大网红宿管大叔3年写了18万字朋友圈日记

 

原标题:我要“点亮”自己的生活

浙工大网红宿管大叔3年写了18万字朋友圈日记

  刘诗晖把自己的所见所想都发在朋友圈。

  “50后,来自江西农村,高校宿管员。”

  “非常细心、热心、真诚、友善的大叔。”

  “把美好放在朋友圈,把生活过得踏实又幸福的人。”

  这些组合起来,就是刘诗晖,一名浙江工业大学屏峰校区男生宿舍楼的宿管员。

  日前,“超服气!浙工大暖心宿管大叔三年写下18万字朋友圈日记”一文刷屏工大诸多师生的朋友圈,点赞留言者甚多。

  这位年过花甲的宿管员为何会让这么多师生点赞?他为什么坚持多年写朋友圈日记,又在记录什么?钱报记者对话作者,还原一个网红宿管大叔。

  记者印象:喜欢穿西装的大叔,很热情

  找刘诗晖并不难,打通电话,传来的声音也是有“热度”的,他很热情,还仔细告诉记者他在的宿舍楼该怎么走。加了微信,他又马上发来定位。

  见到刘诗晖也毫无疏离感,只是人要比预想中瘦小,但身着浅色西装衬衣的他看上去很精神。

  “刘叔叔,你身上这西装就是你在朋友圈写的那送给自己60岁的礼物吧。怎么上班还特意穿这?”

  “对,就是那身西装,我自己最喜欢的衣服,当时花了1113元,我记得很清楚。我个子小不喜欢穿深色,特意挑的浅色。我刚才去食堂吃饭了,就把工作服外套脱了。这几天校园的樱花开得正烂漫,我休息时就会去转转,想着会照相啥的,所以穿得正式一点,我还有领带呢,今天没打。”

  他写日记则是从2016年开始的,起因也很简单,当年儿子带他和爱人去香港、澳门旅游,回来后村里人见了都会问问他,为了能更好讲述自己的港澳游,当了多年语文老师的他写了篇短文。儿子告诉他可以发朋友圈,文字不会丢还方便更多人看。

  “好,那我就写些小故事吧。”刘诗晖的朋友圈日记开启。

  翻阅其朋友圈可以发现,他故事中的人物场景都是他遇到或熟悉的,从家乡年味到杭州美景,从村里的养鱼大哥到工大的学生,他通过自己的观察娓娓道来。

  到现在,微信朋友圈的日记至少已有18万字。

  本人自述:我要“点亮”自己的生活

  刘诗晖生于1957年,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新圩镇黄塘村人,当宿管员之前是一名乡村老师,与杭州结缘是因为小儿子。

  2008年,小儿子考上浙工大研究生,为了能与儿子离得近一点,第二年原本在广东打工的爱人来到杭州,每年寒暑假时,刘诗晖也会来打打短工。

  后来,儿子毕业成家离开了杭州,但老两口和杭州的缘分反而结下了。他退休后,机缘巧合,夫妻俩在工大“定居”,一个做保洁员,一个做宿管员。

  宿管员的工作是干一天休一天,值班那天就是24小时在岗,因此值班室里还用布帘隔出一个能放床的地,在床头的桌子上,记者看到放了一叠报纸。

  “我特别爱读报纸,可以学到很多新知识,尤其喜欢你们晚报。”刘诗晖说,“你看,我在你们这个报道中就学到一个新词——‘点亮’,我琢磨了很久,其实我一直喜欢做的事应该就是点亮生活,但以前不知道可以用这么个词来形容。”

  在记者采访刘诗晖时,一位女生过来找他聊天,原来是一名大二的理科生,再仔细了解下,女生说特别喜欢和刘伯伯聊天,因为和刘伯伯聊完有满满的正能量。

  儿子感慨:父亲在我心里是乡村版的阿甘

  “当我看到这条微信推送时,我几乎泪流满面。是的,这个在人群中没有任何违和感和存在感的人,就是我的父亲。太过熟悉让我难以做过多的描述,就像我经常调侃他一样,在我心里他就是一个中国乡村版的阿甘,旁人看来有点憨有点傻,价值观简单纯粹得似一股清流,做事很执着,对人很真诚,偏执起来像个三岁小孩。他跟我说过这些朴实的话,‘不管你做什么,都认真去做。有本事没本事不要瞧不起人,上班就认真做事,吃饭就好点吃别浪费,挣了钱别乱花……’我们很多人在困顿的日子里自怨自艾、自暴自弃、自甘沦落,我爸,这个血糖一直偏高、头发已经变白,牙齿开始脱落慢慢走向迟暮的男人……没有在窘迫、孤寂和劳累的生活中丢掉对生命的热爱。很多和我爸一样的普通人,他们脚踏实地地生活,为这个世界的运转默默贡献自己渺小卑微的劳动。今天,这个世界慷慨地给了他们鲜花和热烈的掌声。”

  这段长长的留言是刘诗晖小儿子书镐写的,其中那句“没有在窘迫、孤寂和劳累的生活中丢掉对生命的热爱”打动了很多人。

  为什么用阿甘,书镐说阿甘坚持跑,而父亲坚持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