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23 06:22 |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采集插件 | 点击:次
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着重强调了高校要践行“四个服务”,要增强服务重大战略需求的能力。这既是我国高校的办学根本,也是推进高等教育强国战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价值追求和根本遵循。
践行“四个服务”办学根本,扎根中国大地,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山大学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提升内涵发展水平,提高服务国家和区域创新发展能力的使命与责任。在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我们提出通过“三步走”的战略安排,加快进入国内高校第一方阵,到本世纪中叶努力迈进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确保学校发展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保持同心同向同步同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山大学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教育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立校办学,落实聚人才、育人才、出人才的任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推动办学各项事业行稳致远。
第一,坚持巩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面领导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保证,是我国大学区别于其他国家大学的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我们认为,党的全面领导、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鲜明特征。其中,履行党委在办学治校、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是灵魂所在。中山大学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坚决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民主集中制,过去五年学校党委常委会会议研究部署重大事项1393项,切实发挥了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领导核心作用。我们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重点,在过去的三年多时间里,全面优化了院系党组织设置和基层党组织负责人配置,开展了覆盖中层领导人员和学术骨干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党的理论教育,2016年至今已举办37个班次轮训。我们推进“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截至今年7月,全校有46%的教师党支部由正高职称人员担任支部书记,副高以上的比例达到90%以上。同时,我们严格落实各级党组织抓基层党建责任,全面实施了党组织书记述职制度和大党建考核制度,考核结果直接关联二级单位综合绩效,2017年全校有6个单位因为大党建考核不是优秀,而取消了年度综合绩效考核优秀资格。
第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国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要始终聚焦一流人才培养,特别是本科人才培养。客观来讲,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到大众化阶段,中山大学的人才培养能力与国家和广东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要,存在不相匹配的现实问题。突出表现为:我们的生均教育资源投入不够、生师比过高、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不足等。过去的三年多以来,我们坚持问题导向,重塑“五个融合”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确立“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一体两面关系,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明确11项改革措施36项改革任务,出台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三十条意见等。得益于以上改革措施落地落实,我们的生均教育资源投入实现了倍增,本科与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和教学质量都保持着持续提高的态势。特别值得一提的,2017年开始,我们开始参照第一课堂制定第二课堂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目前已经完成51个院系的第二课堂课程体系的梳理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体系性和有效性。
第三,发挥学科建设统领作用。一流学科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是支撑和引领大学内涵发展的根本动力,具有重要的统领意义。在认识层面,我们鲜明地把凝练学科方向、建设学科队伍、开展学术创新与聚焦人才培养,作为一流学科建设的任务,强调学科发展的“三个面向”。在目标层面,我们鼓励和引导所有学科“入主流、立潮头、走出去”,在国内外的竞争中提升学科实力和影响力,借以塑造一流大学的综合性、研究型和开放式的办学特质。在组织方面,2015年以来,我们依托三校区五校园的办学格局,以解决工科发展短板、高峰学科较少等突出问题为导向,完成了一次大规模的学科和专业优化调整,新建了一批紧密贴合国家和区域创新发展需要的新兴工科,文理医工融合发展的格局更加稳固。同时,我们要求每个学院至少支撑一个一级学科发展,学科规划和建设责任切实落实到院系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