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2-05 06:54 |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采集插件 | 点击:次
点火倒计时的声音从士官的对讲机里传出来,回荡在空旷的发射场地,这时,戈壁上吹起了一股低低的寒风。室外温度达到零下十度,距离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台四五公里外,一处低矮的看台上,人们缩起了脖子。
站在一小撮人中,个子不高的谢涛并不起眼。这一刻,他心跳得飞快。
这架起飞推力约 2960 千牛的火箭上搭载了七颗卫星,除了用于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重达 700 千克的主星「张衡一号」卫星之外,还搭载着一颗名为「少年星一号」的卫星。九天微星公司负责了「少年星一号」的研制,谢涛是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兼 CEO。
自公司 2015 年创办后,2018 年 2 月 2 日发射的「少年星一号」是九天微星研制,并送上太空的第一颗卫星,也是国内首颗「教育共享」卫星。按照计划,这颗立方体纳卫星将在预定轨道上工作一年,为中小学和教育机构航天太空 STEAM 教育提供卫星通信资源。更重要的是,谢涛必须向投资人和公众证明九天微星在商业航天领域的探索能力。
搭载着总共七颗卫星的长征二号丁火箭此前已成功发射 37 次,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认定的「金牌火箭」。谢涛所站的看台楼下,就是火箭发射的指挥控制中心。半个小时前,在那里进行过一场此次发射的点火模拟预演,结果显示,全部系统准备就绪。这将是一场几乎万无一失的发射。
但谢涛还是不放心。连续几天,兴奋和紧张情绪交叉撕扯着他的睡眠。为了这次发射,公司上下筹备了将近一年半,从研制到发射,算下来耗费将近千万。
十几天前,重量不过 3 千克的「少年星一号」由几位工程师从北京乘飞机「护送」,它飞越祁连山到达嘉峪关,又经过将近五六个小时的颠簸车程,最终到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被安放在火箭的一个专属的支承舱内,它能否承受住火箭升空过程中的剧烈震荡?进入一片黑暗的太空后,它能否在预订轨道上顺利运行,再传回信号?谢涛心里没有百分之百的答案。
「5……4……3……2……1……点火!」
这时是下午三点五十一分。刹那间,火光和一股巨大的黄色烟雾出现,总长三十多米的火箭准时离开发射台。剧烈的震动下,火箭壳体上的材料七零八落的掉落——那是为了避免火箭推进剂的温度过高而装上的隔热泡沫。几秒后,战斗机一般轰隆隆的声音才传到看台附近。这声音没有持续多久,随着已达天际的火箭,一同消失了。
谢涛立刻转身跑下楼,他要尽快赶回指挥控制中心,继续观测星箭分离、卫星入轨的情况。这时的谢涛有点「失落」:「从这一刻开始,我们与这颗卫星的联系只能依靠测控完成了。」
「少年星一号」将开启的是一段漫长而孤独的旅行。这一如谢涛和他所创办的九天微星所面临的赤裸现实:根据 SIA(卫星产业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以商业卫星产业为核心的市场规模达到 2605 亿美元。商业航天已经成为敢为者的新冒险,对于一家创业公司来说,这个刚刚浮出水面的市场空间足够容纳它对未来巨大的野心。
但虎穴凶险,稍有差池,也可能将它拽入深渊。
一
在指挥控制中心三块巨大的屏幕上,分别闪动着火箭的飞行轨迹、星箭分离的时间点,和其他各种参数数据。谢涛屏息等待,500 秒左右主星分离、700 秒左右主星太阳翼展开,大厅里接连响起了两次掌声。终于,大屏幕上的模拟画面显示,在第 786 秒时,「少年星一号」实现了星箭分离。
身边的团队立刻欢呼起来,谢涛这才稍稍松了一口气。就在卫星由北京实验室运往发射场后,一位总装工程师发现某处关键器件出现了极性安装问题。团队紧急处理,才避免意外事故。
紧绷的氛围、穿着白衣的发射基地工作人员,以及不断响起的飞行状态语音播报……谢涛对眼前的这一切并不陌生。
这不是他第一次站在这里。几年前,他曾经在这里见证过一次长征二号 F 运载火箭的一次发射活动。那时候,他还是中国航天集团的工作人员,全程参与过嫦娥一号探月工程。走出大学,他就在这个系统里工作了十多年。
2014 年,谢涛决定离开。创办九天微星。
九天微星创始人、CEO 谢涛 (摄影:李晋)
和大部分创业公司一样,九天微星经历过一段混乱,甚至称的上「草莽」的阶段。谢涛缺钱——最初的启动资金来自身边朋友的众筹,最终筹到了 500 多万人民币。
这远远不够,谢涛缺钱也缺人———最初找来的两位联合创始人都没有航天背景:COO 彭媛媛曾是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执行制片人;CMO 黄忠则是团中央未来网成长服务中心主任;CTO 刘丽坤来到团队之前,九天微星几乎没有懂得从零开始进行卫星研制的技术专家。
然而,这家公司的目标又有点「不合时宜」的远大:希望通过对微小卫星的创新应用与星座运营,提供覆盖全球的低轨窄带低功耗物联网通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