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大学教育
沪"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已形成老师爱上、学生爱听的良好生态

 

原标题:新时代思政课:入耳、入脑、入心

沪"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已形成老师爱上、学生爱听的良好生态

  上海大学《创新中国》课程上的师生

  2017年,一项上海高校思政课听课调研显示,课程优良率92.7%,学生到课率98.9%以上,96.7%的受访学生表示,非常喜欢或比较喜欢上思政课。特别是一批“明星”思政课选修课程,成为各大高校“秒杀”课程,出现一座难求的状况。

  上海“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已经形成老师爱上、学生爱听,入耳、入脑、入心的良好生态。

  记者连日采访沪上多所高校师生,感受改革开放以来上海“课程思政”更合拍的时代脉搏、更有温度的教育教学、更有力度的思想引领。

  思政课座无虚席干货满满

  2017年11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专题课在复旦开讲,素有“复旦思想文化摇篮”美称的3108和3208教室,又一次座无虚席。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冉教授、资深教授杜艳华、青年才俊张奇峰、陈琳等思政课名师大咖组建豪华团队,他们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大学生们觉得既新鲜又解渴。

  “以前,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基本停留在课本。但杜老师举了很多例子,很具体,帮助我们理解。”一位复旦2017级本科生认为这样的课“新鲜有趣”。

  同级的赵瑀昊也有同感:“老师讲得很有意思,跟我之前想象的‘思政课’不太一样。跟着老师,我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加纵深的认识,很‘解渴’。”

  对于课程思政建设,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总结说,坚持把“育人”作为教育的生命,把“立德”作为教育的灵魂,把正确价值引领、共同理想信念塑造作为社会主义大学课堂的鲜亮底色,真正做到各类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视线转到上海的东南部。上海海事大学的同学在上一些专业课的时候,有了新发现:任课老师不再只是专注于专业知识讲解,还会结合专业知识,向同学们讲述做人、做事、做学问的人生道理,让人耳目一新,专业课越听越觉得有滋味。

  这恰恰是学校正在着力推进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果的一个缩影。上海海事大学课程思政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同志告诉记者,除了坚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外,学校首创“课程思政”试点课程教学竞赛,展示课程思政建设成果,搭建了沟通交流的平台,为其他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起到示范作用,让课程思政“动起来”、“热起来”。学校还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教师延伸课堂教育,走进学生的课外实践团队、走进学生生活社区、走进学生网络,贯通课堂内外,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支撑的思政课教学体系。

  学生认同“4+1+X”体系

  如何使党的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课堂教学中入耳、入脑、入心,让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关键所在。

  上海高校牢牢把握思政课在价值引领中的核心功能定位,着力提高思政课质量,让理论接地气,有说服力、针对性,让课堂充满生气,有吸引力、亲和力,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通过创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协同创新平台,深化理论研究,提升课堂理论魅力;通过拓展必修课内涵、改进教学方法,逐步发展出4+1+X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提供有力支撑,4+1必修课实现内涵发展,X选修课“中国系列”课程形成全国品牌。

  首开“大国方略”思政课选修课程的上海大学,2015年11月又一脉相承地开出了《创新中国》课程,主持人顾晓英已经当了将近30年的思政课老师,她深知思政课的内核:“要让学生们明事理、爱国家、有责任感。”《创新中国》邀请校内最顶尖的理工科教授,也有部分教授来自经管法、社会和艺术等学科,为同学们讲授各个学科的前沿新知,“我们已经邀请70多位院士、杰青、优青、万人等来到课堂,校长、书记也讲了好几次!要让学生们知道,中国的创新,如今走到了哪一步?在这个时代的交汇点上,我们国家的自信源自哪里?当代的大学生又可以做些什么?”

  这样既“接地气”又“高大上”的思政课选修课程,目前已在上海高校普遍开花。“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程以深化阐释新思想为核心使命,立足伟大实践,回应学生现实关切,注重把理论、价值和思政教学目标融入校本特色、学科特质的课程中,通过分层分类指导,使每所高校的思政课教学要求与自身人才培养目标相贴近,实现“一校一特色”,成为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有效途径。复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治国理政”、同济大学“中国道路”、华东政法大学“法治中国”、上海中医药大学“岐黄中国”、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中国”、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中国智造”、东华大学“锦绣中国”等特色品牌课程,成为大学生追捧的热门课。

  “学术故事”课程更感人

  2017年年底,上海海洋大学唐文乔教授在严重晕船、年过50的情况下,仍毅然登上了我国第一艘远洋渔业资源调查船“淞航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