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西湖大学:高等教育的另一种可能

时间:2018-11-27 09:12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西湖大学对施老师意味着生命吧。”刘旻昊说。

  自2011年到清华大学跟随施一公做博士后研究以来,刘旻昊已经在施一公身边工作6年多时间,从博士后到助理研究员,再到如今西湖教育基金会执行秘书长。在西湖大学7位倡议人之外,大概没有人比她更清楚西湖大学的创办历程,也没有人比她更了解施一公为此付出的心力和寄予的厚望。

  2015年3月,施一公联合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饶毅、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创毅科技集团董事长张辉、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技术官王坚共7人,向国家领导人提交《关于试点创建新型民办研究型大学的建议》,获得支持。同年12月1日,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西湖高研院)在杭州正式注册成立,成为西湖大学前身及筹建依托主体,施一公任首任院长。

  彼时,距离施一公放弃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历史上最年轻终身教授一职,回到其母校清华大学任教已经8年时间,他担任首任院长的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水平也实现了大飞跃,用他自己的话说,“可以和世界知名高校掰一掰手腕了。”其间, 他成为清华大学副校长。

  刘旻昊回忆,实际上早在2012年,创办西湖大学的想法就初具雏形,2014年底几位倡议人开始着手写倡议书。在她印象中,身兼科研、教学、行政工作,原本已经很忙碌的施一公,对西湖大学的工作投入非常大,“如果他做科研的时间保障在50%,可能其余50%的时间都是在为西湖大学各种事情奔走。”

  2018年1月,施一公正式请辞清华大学副校长一职,准备全职执掌西湖大学。某种程度上,这是他人生的第二次转场,和他当年放弃美国优厚条件回国的经历类似。“他当时在普林斯顿做教授做得好好的,大家问他为什么回到清华,其实他就是有一些对国家的担当。我觉得这次也是一样,(他)也是想要为国家出力,想要做好自己的这份担当。”刘旻昊说。

  施一公把办西湖大学称为自己“一辈子的大事”,“都说一个人一辈子要做一件大事,我今年51岁,我觉得办西湖大学就是这样一件‘一辈子的大事’。如果能够带着全社会的重托,尽我余生之力把这一件事做好,我已经非常知足了。”

  2018年4月2日,西湖大学获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消息正式公布。短短6个月便获得教育部批示,有评价称西湖大学“顺风顺水”。之前,有人曾断言,获批时间起码会在一年以上。

  根据规划,西湖大学首期校舍建筑面积约42.2万平方米,预计将于2021年底建成。筹建之初,杭州市西湖区政府提供约10万平方米(含2万多平方米地下空间)的科研、教学、行政办公、学生住宿及餐饮用房,前期用于西湖大学暨西湖高研院组建理学、前沿技术、基础医学和生物学4个研究所。此外,杭州市政府为西湖高研院提供了4亿元的科研经费支持。

  施一公说,西湖大学的“新”主要体现在“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的办学定位上。西湖大学以博士生培养为起点,2017年9月2日,西湖高研院迎来首届19名博士研究生,选拔自全国400多位申请人;第二批已开始招生,计划录取130人,将在2018年秋季入学。

  西湖大学坚持发展有限学科,以大学筹建依托主体—西湖高研院的生物学、基础医学、理学、前沿技术4个研究所为基础,组建生命科学学院(含生物学和基础医学)、理学院、工学院,优先形成理学、医学、工学等3个门类12个一级学科,今后随着大学的发展,将适时设立人文社科学院和相关学科,坚持致力于在基础科学研究、技术原始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做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贡献。

  在施一公看来,西湖大学追求的是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从创始之初便受人广泛关注的这所新型研究型大学,被评价为“翻开了中国高等教育多元化的新篇章”,似乎承载了公众对高等教育另一种可能性的想象。 教育试验

  2005年,“钱学森之问”给中国教育界带来不小震荡。“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这个问题也一直是施一公的困惑。

  施一公曾说,一个人出国之后会更爱国。在美国生活的十几年里,只要有人说中国的坏话,他都会拼命去争论。但回到国内,他成为一个教育批判者。

  比较之下,施一公发现,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公平主要依靠公立大学实现,而科技的卓越则由私立大学和公立大学共同保障,其中私立大学的贡献更大。在美国,从西海岸的加州理工、斯坦福,到东海岸的普林斯顿、哈佛、耶鲁,这些超一流的学校都是私立的。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