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广发证券郭磊:为什么我对未来10年的中国经济不悲观?

时间:2018-11-27 07:07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广发证券郭磊:为什么我对未来10年的中国经济不悲观?】为什么我对未来10年的中国经济不悲观:从Nature和Science论文数量的边际变化谈起。沿着上面两个红利往后看,中国经济改革还在继续,但现代经济毕竟不是转轨经济,制度变革的边际收益很难与经济发展初期相比;人口总量还在以每年0.5%的速度上升,但人口红利在增量上也已度过高峰期,老龄化逐渐加快。与人口红利相关的领域,从加工制造业到房地产,似乎都注定是昨日黄花。这恰是很多人用悲观姿态推演未来的理由。(郭磊宏观茶座)

  广发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郭磊 博士

  投资要点

  第一,看短期用显微镜,看长期用望远镜。一种常见的认识误区是把短期逻辑线性外推至长期。

  第二,中国过去三十年的高增长和产业升级本质上源于两个红利。

  第三,为什么我对未来10年的中国经济不悲观:从Nature和Science论文数量的边际变化谈起。

  第四,经济增长的第一阶段往往靠人口(低劳动力成本),第二阶段往往靠资本(高储蓄率、高投资率),第三阶段则往往靠R&D(工程师红利)。

  第五,当前中国的研发和创新整体反映的仍是50-70年代出生人群高等教育(比例很低)的成就;而下一波红利将来自于80-90一代成为研创主力人群。

  第六,10年之后中国会有超过2.5亿人口受过高等教育,他们带来的创新量级将极其可观。

  第七,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看日本、韩国与“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差别,中国比较可能的是复制前一路径。

  第八,对中国经济悲观往往源于结构性因素,但结构性因素在过去三十年一直循环存在和循环解决,从来没有“出清”过。判断中长期问题,要素驱动力是一个最主要的线索。

  正文

  看短期用显微镜,看长期用望远镜。我们在2018年年中预判短周期经济增长会有“两轮放缓”,即随着出口、房地产开工这两条关键线索的触顶,经济增长将会在2018年Q4和2019年H1两阶段下台阶。如今,诸多先导指标正初步验证这一判断。

  但一种常见的认识误区是把短期现象、短期逻辑线性外推至长期,含糊地说中国经济未来十年、二十年会如何如何。尤其在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后,类似于“中等收入陷阱”等宏大判断也更为频繁出现。客观来说,这类概念作为假设框架可以探讨,但作为定论则似乎有失严谨。

  短期和长期是两个世界,短期波动往往是经济各要素的周期性均值回复,中长期则包含着一些内生趋势性。短期看上去天衣无缝、一定能够成立的几十条逻辑,放在长期可能都是细枝末节,即并不是不对,只是并非是事情的关键。对长期判断最重要的是找到那条“关键”逻辑。看短期用显微镜,看长期用望远镜。

  中国过去三十年的高增长和产业升级本质上源于两个红利。我们先来复盘一下过去。中国经济过去30年的增长,本质上是两大驱动,一是“制度红利”,从价格改革到就业分配市场化;从家庭联产承包到企业股份制改造;从三资企业到经济特区;从住房制度改革到现代金融体制框架初步形成,一系列市场化变革红利带来了经济效率提升;二是“人口红利”,80年代婴儿潮的成长史基本上就是中国人口红利的释放历史,这部分人群在18-20岁的时候源源不断提供了低成本劳动力,而等到他们成长到25岁以上又引发了一轮买房置业的集中需求,所以它先后带来了中国出口产业链的黄金时代和中国房地产产业链的黄金时代。

  为什么我对未来10年的中国经济不悲观:从Nature和Science论文数量的边际变化谈起。沿着上面两个红利往后看,中国经济改革还在继续,但现代经济毕竟不是转轨经济,制度变革的边际收益很难与经济发展初期相比;人口总量还在以每年0.5%的速度上升,但人口红利在增量上也已度过高峰期,老龄化逐渐加快。与人口红利相关的领域,从加工制造业到房地产,似乎都注定是昨日黄花。这恰是很多人用悲观姿态推演未来的理由。

  但这里面容易忽视的一个因素就是转型时期教育、研发、创新动力(工程师红利)的形成。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来说,技术和创新因素的贡献往往是到一定阶段才会加速。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