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我的投稿生涯 黄冈新闻网

时间:2018-11-10 17:50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屈指算来,我的投稿生涯已有50年了。1968年我高中毕业,回到老家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老家罗田地处大别山腹地的高寒山区。那年,老家生产队试种二季稻成功了,一位驻点的公社干部对我说,这里以前几次试种二季稻都失败了,今年通过技术革新获得成功,得到了县革委的表扬,你写篇稿子投给报社为社员鼓把劲。于是,我调查一番后,写就了一篇稿子,这位公社干部过目后说,写得不错,明天到公社邮电所发给《黄冈报》吧。

我家离邮电所有20多里,全是七弯八拐的崎岖山路,来回要4个多小时。第二天,我起了个大早,带着5枚鸡蛋去换邮票钱。当我在信封上写好“黄冈报编辑部”收,贴上邮票,交给一位40来岁的女业务员后,她便问:“给报社投稿吗?”“是的。”我答道。“投稿不用贴邮票,写上邮资总付就行。”我写好递给她,她拿起剪刀在信封右上角剪了一个斜口。那邮票岂不浪费了,我真有点心痛。女营业员大概看出了我的心思,笑着说:“你贴的邮票我负责撕下来,退8分钱给你。”我接过8分钱连连道谢。此后,我才知道投稿是不用贴邮票的。

第二年冬天,我应征入伍,来到河北的铁道兵某部当兵。当时,新兵班订有《铁道兵报》和北京军区办的《战友报》,文章的署名都是“本报记者”“本报通讯员”或“××报道组”,从不署真实姓名。此时,新兵连刚好进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教育,效果不错。我利用星期天写了篇报道,又从自己每月6元津贴费里拿出1元买了几个大信封,写上“邮资总付”,并在右上角剪个口子,分别寄到《铁道兵报》和《战友报》,两个星期后,先后发表。这立即引起了连指导员和新兵团政委的注意。他俩找到我问明了情况,又看了底稿,第二天就调我到新兵团政治处学习和帮助写材料。

新兵训练结束后,我被借调到团政治处宣传股报道组,在一位连职新闻干事带领下,扛着背包,长年奔波于分布在数百公里的连队和施工现场采访、写稿。第一年,我上了《铁道兵报》和《战友报》共16篇,尽管有的是“豆腐块”或“萝卜条”,政治处领导还是满意的,年终总结时受到了表扬。第二年,随着经验的积累,采访的深入,上稿率也逐渐提高,尤其让我兴奋的是,有3篇稿子分别被《解放军报》和《光明日报》发表,这是国家级大报啊。我信心大增,笔头更勤,全年被报刊采用了50多篇,年终受到团嘉奖一次。第三年春,我动了上《人民日报》的念头。此时,《人民日报》常发表工农兵学哲学的文章,我认真学习分析后,便根据采访一位风钻能手的事迹,写了一篇投往《人民日报》编辑部。两个星期后,我收到《人民日报》理论部邮来的一个大信封,鼓鼓的,我想肯定是退稿,心凉了,直到晚上才打开看,发现稿子里夹有一张手写的信笺,说稿子有基础,但需要修改,并提了具体修改意见。于是,我用两天时间认真修改后,又寄过去,又过10多天,《人民日报》编辑给我邮来了小样,告之“拟刊用。”一个星期后,《人民日报》在四版显要位置发表了这篇文章。团政委看了十分高兴,说我们团成立16年来,第一次上了《人民日报》。年终结合我全年的新闻报道成绩,给我记三等功一次。

发表文章能署实名和实行稿费制度,大概是从1978年1月开始的。我记得第一次领到稿费是一篇消息,先后被《铁道兵报》和《解放军报》采用,分别寄来2元和5元稿费,尽管只有7元,别人也羡慕不已,因为当时连职干部月工资只有52元或60元,团长月工资也不到90元。1983年在百万大裁军中,铁道兵部队全部由兵改工,划归铁道部。我便从师政治部新闻干事岗位上,转业到家乡的县委机关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和调整,在地、市、省报和有关刊物开始上稿。当然,回到地方后的投稿全是业余的,出于爱好而已,写稿投稿只是一种精神寄托,一种心声的倾诉,一种社会责任感的表白。每投出一篇稿,就会有一份新的期待。我就在这次第的盼望中,不论得失与否,都能充实着生命的内涵,妆点着鲜活多姿的人生。正因如此,我虽年近古稀,对投稿仍痴心不改。

四五十年,弹指一挥间。写稿投稿形式变化之大,令人惊叹,时下由电脑敲打,点下电子邮箱即可,方便、快捷。尤其是网络传播的飞速发展,大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足以让人的才情充分挥洒。如果说一滴水珠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那么,从写稿投稿的变化中,也浓缩着时代的变迁,见证着社会的发展,记录着改革开放大潮中每一朵具有时代意义的浪花。

(实习编辑:刘厚力)

 
标签: 投稿|生涯(0)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