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1-10 17:15 |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采集插件 | 点击:次
原标题:浦东曹氏老宅初断为明末清初建造 市政协委员与相关专家昨日实地走访调研,拟提案将其列入历史文化风貌街坊
晨报记者 李 芹
曹氏老宅到底是什么年代的建筑?它的保护价值与意义何在?曹氏后人手中的族谱究竟是不是有价值的历史资料……昨日,部分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和专家在浦东高行对曹氏老宅进行了实地走访调研后,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市政协常委、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马建勋也向记者表示,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将进一步做好素材与资料的搜集与认证,争取能尽快形成提案,呼吁将高行曹宅列入历史文化风貌街坊。
[现场探访]
祠堂家庙牌坊全都有
曹宅是一个家族建筑群,位于高行老集镇。建筑群占地面积17850平方米:东至高行街,南为万安街,西为复兴路,北到连通黄浦江的卢九沟。其东南角有文保单位“万安楼”,东北角为“高行八景”之一的“四通桥”。
建筑群以二层楼为主,高大宽敞。有高达六七米的防火墙,围成几个相对独立的院落。几进深、对称式、石库门、仪门斗、观音斗、蠡壳窗,充满着本土建筑元素。主要厅堂由珍贵木材构建,至今不腐。整个建筑不但有住宅,还有曹氏宗祠堂、曹氏家庙、曹氏牌坊。
目前,这里的大多数居民已搬离,尚未处理的碎砖瓦砾随处可见。
从一条狭窄的弄堂进入后,眼前的世界突然豁然开朗:高高的门头上模糊可见“行”、“孝”二字。走上二楼,又宽又大的地板显得格外气派。尽管整体建筑已经有些破败,但从细节处不难想见主人当时的辉煌。
木柱、青砖显建筑气派
70多岁的原住民徐永盛告诉记者,他们家从明代就居住在高行,在他小时候就在曹氏老宅里面玩过,那是一条又黑又长的长廊,当地人都戏称它为“鬼弄堂”,是孩子们最喜欢躲猫猫的地方。
“你看这些木柱,从一楼到二楼都是完整的一根,整个曹氏老宅有37根这样的柱子,没有一点实力,怎么可能?”在徐永盛的记忆中,曹家的大门也很气派,差不多有现代屋门的八扇面宽,东部原有打更人值班的更楼。
市政协委员俞亮鑫与朱少伟两人一边聆听老徐的讲述,一边仔细地用手机拍下老宅面貌。原上海建工集团装饰公司历史建筑研究中心副主任侯建设是有备而来,掏出了事先准备的放大镜,仔仔细细地探究建筑的每个角落,尤其是几块门头砖,引起了他很大的兴趣。“这些砖不是常见的民居小砖,都是面积很大的青砖,可见当时宅子主人的实力。”
从老宅向北走是卢九沟。“靠近曹家这一侧的驳岸都是曹家当时建的,时至今日几百年过去了依然可用。”徐永盛肚里关于曹家老宅的故事可以说上几天。
[专家讨论]
1、保护的价值几何?
曹家老宅是一座有故事的宅子,这点在委员与专家们的现场走访中,得到了一致的看法,但是这座宅子究竟建造于什么年代呢?其建造的年代是否足够支撑起老宅的保护价值?
从建筑材料的建筑本体的风格上,侯建设给出的答案是明末清初。
他认为,明代前期的建筑规制非常严谨,民众不敢轻易违抗。“一二品大员的房屋厅堂为五间九架,低级官员厅堂三间七架,平民厅堂三间五架还不能有斗拱,直到明末清初斗拱装饰才慢慢流行开来。”曹氏老宅的建筑风格十分简洁敦厚,用料、用材十分考究,有些地方有斗拱装饰,厅堂开面也开阔,因此对于平民来说,是不太可能在明代前期建造这样的民居。
石库门专家委员会成员娄承浩认同侯建设的看法,他表示,曹家老宅内外有多株古树,有些甚至是挂牌古树,同样是最好的历史证明。不仅如此,老宅7米高外墙上雕着的镂空花窗,与周浦镇明朝太常寺卿姚埙的故居相似; 门窗的设计则与新场镇的明代建筑闵家湾古宅相似,也让他有了上述的论断。
事实上,要论证出老宅的年代并不困难。在调研中,委员们也了解到,当地政府已经委托同济大学等专业机构开始了勘测,目前工作人员已经先后前往老宅勘测过6次,预计春节后可以形成初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