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1-09 06:51 |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采集插件 | 点击:次
原标题:平权法案向何处去? 华人密切关注哈佛招生案
图片说明:亚裔抗议者在波士顿抗议哈佛大学的歧视政策。(资料图片)
自“哈佛歧视亚裔申请人”诉讼案开审以来,华人社区热议不断。美国亚裔举办多场集会,以公开发声的形式表达群体诉求,倡议大学招生废除种族考虑。《纽约时报》称,此案是有关平权法案未来命运的战斗。
逆向歧视 由来已久
据美国《侨报》报道,美国波士顿联邦地方法院10月15日开始审理哈佛大学招生程序中歧视亚裔美国申请人一案。
《纽约时报》此前报道,由美国保守派法律策略师爱德华·布鲁姆创办并领导的非营利组织“大学生公平入学”,2014年状告哈佛大学在招生中系统性歧视亚裔,以“种族平衡”政策为由,压低亚裔申请人的个性评分,把很多成绩优于其他族裔的亚裔申请者排除在录取范围之外。
作为这种说法的重要佐证,哈佛大学一份2013年的内部研究显示,如果录取时仅考虑学术成绩,新生中亚裔的比例将达到43%,而非裔只有不到1%。但哈佛10年来的招生情况显示,亚裔平均只占新生整体的18.7%,非裔为10.5%。
哈佛招生案引发热烈讨论,不仅关乎教育公平,更剑指平权法案。美国平权法案始于上世纪60年代,意在通过法律形式对少数族裔、妇女等历史上被排斥的群体给予关照。但哈佛等大学在招生中以其为法理依据,引发“逆向歧视”的争议。《华盛顿邮报》评论说,此案可能成为围绕平权行动展开的漫长辩论中的又一里程碑。
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教授李斧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指出,相对非裔、拉丁裔等族裔而言,录取比率较高的亚裔则很少被照顾。如果亚裔被进一步“细分”,那么亚裔中的华裔、印度裔、日裔还会更吃亏,这显然不合理。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陈奕平认为,平权法案距今已有50余年历史,和其初衷渐行渐远,严重扭曲了招生公平的原则,亟需纠正为了多元化而多元化的做法。
“平权法案对于扶助弱势族裔,是有益处的。但是不能牺牲标准、过度执行,放弃公正会妨碍社会进步。”李斧认为,无论如何,把哈佛的招生录取公诉到法庭上,都是对平权法案一次很好的检验。
法案存废 引发争议
哈佛在法庭文件中称,一旦消除“平权法案”对弱势群体的“照顾”,受惠最大的将是白人学生,白人学生的占比将从现在的40%增至48%,亚裔将从24%增至27%,而非裔将从14%降到6%,西裔也将从14%降至9%。
虽然对哈佛故意降低亚裔的个性评分感到不满,但对涉及案件的审判乃至平权法案的存废,华人群体内部呈现两种声音。支持控诉哈佛者称“亚裔美国人也有美国梦”,反对者态度谨慎,称“华裔不会做保守派废除平权法案的棋子”。《纽约时报》认为,两场立场迥异的声援活动显示亚裔世代意识形态的巨大差异。
“这场官司还有另外一个因素不可忽视。美国学校的录取政策近年来发生改变,并不是简单针对族裔。而是把录取标准从单纯偏重考试分数,扩大到各个方面,尤其是其中潜在的个人领导能力。”李斧认为,美国名校认为自己的责任是培养未来的领军人才,看重多方面能力和潜力。亚裔家庭往往偏重考试分数,忽略多方面社会活动,在主观分数上自然处于不利地位。
究竟该如何看待平权法案?美国旧金山湾区中国统一促进会顾问蔡文耀认为,华人要三思而后行:“由黑人抗争来的平权法也使得其他少数族裔从中获益,在各个方面受其保护。假如平权法取消,弱势族裔在经济能力、教育程度都较低的情况下,上升的渠道和机会将越来越少。我们华人也需要反思一下,在争取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要维护整个少数族裔的利益,假如执意打这场仗,将来需要打其他仗时,曾经并肩的少数族裔可能会拒绝合作。”
呼吁公平 智慧抗争
自10月15日开庭以来,该案获得了近百亚裔组织以及美国司法部的支持。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当地时间11月2日双方律师结辩。由于案件复杂,法官需要6至8个月才能判决,最后预计会上诉至最高法院。
此案是否会撼动平权法案的根基,对美国国家政策和司法判决产生影响?李斧指出,美国的司法体系总体来说还是比较独立。法庭审判不会单纯受社会影响。这场官司的最终判决,要看庭审证据的法庭认定。如果认定为族裔比例受控制,那么很可能对哈佛不利;如果认为是录取标准范围扩大,也可能对哈佛无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