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锻钢铁人生 铸大国精器

时间:2018-07-14 02:41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锻钢铁人生 铸大国精器
   ——记中国工程院原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常 理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锻钢铁人生 铸大国精器

  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 本报记者 常 理摄

  人物小传:徐匡迪,1937年出生于浙江桐乡,1959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工业学院。1995年至2001年任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同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2年任中国工程院院长、党组书记。2003年3月当选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10年6月,任中美友协会长。

  前不久,我国工程科技界最高奖项——光华工程科技奖在北京揭晓,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荣膺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此奖项自1996年创办以来,每两年颁发一次,其中最具分量的成就奖每届只颁发一人,至今已多届空缺。

  曾是我国著名冶金专家的徐匡迪,在数十年人生经历中,多次变换角色。他当过校长、市长,还当过院长、会长。如今,虽已年过八旬,他仍以战略科学家的视角,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作贡献……

  回看徐匡迪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不难发现,早年钢铁行业的从业经历,铸就了他钢铁一般的意志力,使得他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承受怎样的压力,都能够坦然面对,排除万难,取得胜利。

  钢铁报国

  钢筋水泥,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上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百废待兴,钢铁年产量仅为几十万吨。在那个以钢铁产量“论英雄”的年代,偌大的中国没有自己的钢铁工业和冶金技术,怎么能行?

  怀揣着一腔报国热情的徐匡迪,1954年考入了当时被誉为“钢铁摇篮”的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在此后数十年的时间里,徐匡迪一直和钢铁打交道,长期从事电炉炼钢、喷射冶金、钢液二次精炼及熔融还原等方面的研究,为我国的冶金技术逐步走向世界前列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一系列成果,都与他大学时期打下的坚实基础分不开。徐匡迪回忆说,学校非常注重实践,从大一开始,冶金专业的学生就要系统地学习并参与炼钢的每一个环节,从最粗重的渣坑清理、平台清扫、撬炉门、堵出钢孔,一直到炉前吹氧、取样、测温、扒渣、合金计算、补炉等,每个环节的操作都必须掌握。

  每当回忆起这段经历,徐匡迪总是用“美好”来形容。“虽然今天我们的钢铁冶金技术早已实现了机械化和信息化,这些陈年旧事看似不值一提,但这恰恰提醒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从实践中掌握科学技术真谛。”

  改革开放后的1981年,已担任上海工业大学(今上海大学)冶金工程系副主任的徐匡迪被选派去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系统研究钢铁冶金技术。对于原本需要3年到5年完成的课题,徐匡迪坚持要在两年内完成。“国家需要我,我必须尽早完成研究回国工作。”徐匡迪对他的导师说。

  在两年的时间里,他从来不给自己任何休息的机会。“每天两次茶歇,我从来不参加,这样能多工作一小时;每天下班后,我继续加班4个小时。”凭借钢铁一般的意志和信念,徐匡迪奇迹般在两年内圆满完成了课题研究,赢得所有外国专家的认可与尊重。

  80年代中期,徐匡迪被邀请到世界著名的喷射冶金公司——瑞典兰赛尔公司做副总工程师。有一次,他通过自己从国内带去的炼钢镜判断出其中一炉钢的出钢温度不达标,当时的外国专家都不信。后来结果证明,徐匡迪是对的,由于温度不足导致了近200吨钢水冻在钢包中。从那以后,每当试验炉出钢时,公司总要求徐匡迪用“中国眼镜”看一看温度。

  在英国、瑞典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为徐匡迪搭建了更高更广阔的平台,同时也使得这位“工科男”开始关注经济。他坦言,这些经历为他今后从事经济管理工作打下了一定基础。

  院士市长

  1995年,对于徐匡迪来说,是特别有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他完成了人生的重要角色转换——出任上海市市长。同年,他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中国第一位院士市长。

  从科研岗位到党政工作的转变,并没有让徐匡迪感到不适应,他很快找到了二者之间互通的连接点。“科研是从宏观到微观的过程。拿冶金来说,材料断裂是一个宏观现象,科研人员先要分析断口是韧性还是脆性,再分析里面的组织结构有什么问题,用电子显微镜做检测。党政工作则是从微观到宏观的过程,需要对每一个具体问题展开调研,随后找出其中的共性问题,再研究应对政策。”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