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1-07 13:31 |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采集插件 | 点击:次
秋日的中国科大校园,阳光明媚,一张张青春的面孔成为校园里的美丽风景。“科大今年招收本科生1860多人,这一数字多年来基本保持稳定。”中国科大教务处长周丛照介绍说。
这样的精彩纪录在学界众所周知:中国科大每1000名本科毕业生,就产生1名院士、700多名硕士博士。这个比例居全国高校之首。
“小而精”,正是科大的办学理念。60年来,中国科大的科技人才如雨后春笋,原创成果呈上升之势。这所地处中部省份安徽的“国字头”高校,在科教报国的道路上步履坚实、收获满满。
红色基因 科教报国
1958年4月,中国科学院提出要创办一所新型理工科大学,很快得到中央批准,筹备4个月后即招生办学。没有校址,原中央党校在北京玉泉路的二部让给中国科大作校址;没有校舍,解放军政治学院的两栋楼借给中国科大作宿舍;没有学生,中央通知各省市从当年的考生中优先录取一批品学兼优者进入中国科大学习……
“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图画。”1958年,在成立暨开学典礼大会上,首任校长郭沫若引用毛泽东主席的话,勉励这所白手起家的社会主义新型大学,也宣告了冠以“中国科学技术”之名的大学的诞生。
从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启了理工融合、科学与技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办学历程,为近代自然科学相对薄弱的中国注入鲜活而持久的动力。她的创办,被誉为“我国教育史和科技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
世界首颗量子通信实验卫星升空、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机、年度物理学重大进展……科研成果捷报频传,这一切离不开科大师生团队的并肩奋斗。更多的科大人,活跃在国防、科技、教育和高科技企业等科研一线。“科大学子去艰苦地区工作的比例很高。”中国科大教务处副处长马运生说。
“中国科大是老一辈革命家和科学家创办的大学,先天的基因里就把‘红专’嵌入了进去。60年来,中国科大始终围绕国家需求,迈向科技前沿,这同我们科教报国的传统息息相关。”中国科大党委书记舒歌群说。
在中国科大校史馆,一台十分老旧的质子静电加速器静静矗立,这是著名物理学家赵忠尧用从国外收集回来的零部件组装成的。
多年后,量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大副校长潘建伟院士的一条短信“希望努力学习,早日归来,为民族复兴作出贡献!”让青年科学家陆朝阳学成报国之心更加笃定。
“迎接着永恒的东风,把红旗高举起来,插上科学的高峰!”中国科大校歌的首句即宣示了这所由新中国创办的新型理工科大学的使命与担当。她传承了延安时期的抗大精神,并响应党中央“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从此,“红专并进、理实交融”成为中国科大矢志不渝的办学理念与精神追求。
所系结合 英才摇篮
刚刚升入中国科大地空学院读研的王沁霞,高二时就立志要考入这所大学,最终得偿所愿。前两年学习基础课,大三时进入实验室做科研。王沁霞说,只有回到实验室自己才能找到归属感,而这离不开科大“所系结合”的办学模式。
建校之初,中科院即确立了“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由一个或几个研究所来支持中国科大办一个系,把基础教育摆在重要位置,让最好的老师给学生上课。钱学森任力学与力学工程系主任,郭永怀任化学物理系主任,还有严济慈、华罗庚……年轻的中国科大,云集了当时国内最有声望的科学家。核物理、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电电子学、自动化、化学物理、近代力学……建校时13个系、41个专业,无不聚焦于科技发展的最前沿和“两弹一星”对人才的需求。
中国科大南迁合肥后,办学传统一直延续,改革开放后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更是日益加强。“学生们可以选择到北京、上海乃至遍布全国各地的中科院各研究所做科研、实习、参观等,甚至到国外的科研机构实习,锻炼科研能力,有的从中找到了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马运生说。
截至2018年,中国科大少年班共毕业4140名本科生,90%以上考取国内外研究生,至少有200人成为国内外名校和科研机构教授,其中包括5名中外科学院院士。
2013年和2015年,中国科大先后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在量子信息科技、高温超导、纳米科技、生命科学、火灾科技等领域,处于世界前沿水平。
平台聚集 创新重镇